本报记者 闫妮 西安报道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思考,未来能源成为人们关注与热议的话题之一,已知能源有哪些突破方式?现有能源将被谁所替代?
“未来的能源是由发散式、分布式、移动式不确定的数目居多的能源集成,我们称之为‘新时代能源’。从热力学角度讲,未来的能源将从聚集型变为发散型,从有序变为无序。手机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依靠自驱动系统,不依靠电池能储能器件,让手机直接从环境中收集能量。未来的手机就是数以亿计的移动性、变化性、不定的小能源。”11月8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在 2018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上表示。
王中林认为,我们进入了纳米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时代,未来实现物联网技术如果都靠电池来驱动移动式通讯、很多小器件传感装置的话,90%的物联网实现不了。
那我们需要靠什么能源?有需求就有解决方案。王中林由此创立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理论和技术,将纳米发电机技术用于物联网移动能源和收集大规模海洋蓝色能源等重大科技,建立了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随机机械能来驱动移动传感器的原理和技术路线图。
纳米发电机可以通过摩擦起电效应和静电感应效应把微小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王中林称,“其突破的关键是位移电流。位移电流不是电和流动产生的电流,而是由于这个变化的电场导致的,纳米发电机的电流就是位移电流。”
王中林把走路、呼吸、心跳、肌肉收缩等日常中的零碎能量收集起来,转换成电能。他直白得解释了下具体做法:“我们将这个做在鞋垫里面,这样走路可以驱动发光、GPS定位以及做身体康复等,这就是鞋垫里的柔性的发电机;在健康医疗领域,我们做到利用小老鼠的自身呼吸来驱动心脏起搏器,实现新一代的心脏起搏器。未来,我们心脏起搏器自己充电实现驱动,这对于未来脑驱动植入式医疗器械都是非常重要的;纺织品上,我们在做智能纺织,纤维和纤维之间可以做一个传感,只要你衣服上一动,它就会产生传感效应,以此变成发电机。”
在大能源问题上,王中林提出了蓝色能源的概念,由此设计了一款球状发电机,由一个空心壳层和一个内部球体组成。可以漂浮在海上,利用海浪的冲击,壳层与内部球体发生相对位移和摩擦,从而产生电流。
王中林称,“这个网络就是一个昼夜不停的发电厂,能发多少电?如果说一个球能发到10毫安,山东省大小的面积的一米深的水发的电是1.6太瓦,而且能形成很稳定的直流电输出。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这个东西,这是长期的任务。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