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1114113954V7c1p6HPd4.png

数据不会撒谎:10月信贷腰斩 重返去杠杆 企业痛苦继续

肖君秀 2018-11-14 11:38:13

本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市场翘首以待,希望政策放松解救企业。然而,从最近两个月金融数据来看,宽信用并没有出现,反而去杠杆再次袭来。

11月13日,央行发布的上月金融数据给了市场“当头一棒”,10月新增贷款6970亿元,环比9月大幅减少6830亿元,信贷出现了腰斩!

“尽管10月有长假因素,但是年中以来信贷额度放松,监管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这个信贷增量可以说是非常低迷。”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说。

实体企业的新增贷款接近“冰点”,占比仅二成,八成是居民贷款。10月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当月仅新增150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1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2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064亿元。

“在国企去杠杆、地方隐性债务整治及房地产调控的大背景下,囿于银行风险偏好及资本等制约,信用宽松难度大。”廖志明分析。

坚定去杠杆

从债务余额的增速来看,最近两个月又开始继续去杠杆了!

招商证券统计显示,10月非金融企业债务余额(贷款加债券)为88.3万亿,同比增速为11.4%,环比上月11.6%的增速进一步下降,这已是连续两个月增速下降。

要知道,此前6月、7月、8月货币政策放松明显,非金融企业——即实体企业的债务余额增速持续上升,这三个月货币政策似乎出现了转向迹象。然而,到了9月、10月政策修正继续转向去杠杆,实体企业的债务余额增速又下来了。

“10月实体部门债务余额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下行,数据证伪此前有关政策转向放松的预期。“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判断。

招商证券最新报告强调,中央的目标非常明确,一是坚定去杠杆的方向,即实体部门债务余额同比增速下行;二是稳定宏观杠杆率,即实体部门债务余额与名义GDP之比基本稳定。

10月去杠杆不仅表现在实体企业,还表现在居民身上。居民过去几年通过贷款买房不断加杠杆,10月出现了新变化,即房地产收紧见效,居民也进入了去杠杆的阶段。

10月家庭部门债务余额为46.8万亿,同比增速为18.2%,与上个月的增速持平。然而从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低迷、短期贷款表现较为强劲。住户部门10月贷款新增563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730亿元,中长期贷款环比上月少增579亿元。中长期贷款对应的都是房贷按揭,房地产政策收紧,进入家庭去杠杆阶段。

“我们判断家庭部门去杠杆方向未变,对应房地产数据表现难言乐观。“谢亚轩由此分析。

还要防“灰犀牛”

为什么到现在还要继续去杠杆?

11月2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影响和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风险因素在增加,中国经济金融体系中多年累积的周期性、体制机制性矛盾和风险也在水落石出,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展望2019年,一些“灰犀牛”性质的金融风险可能仍将释放。

首先,实体企业的杠杆仍然很高,没有向上加杠杆的空间。截至2017年末,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3.6%,与2016年相比下降1.4个百分点,这是去杠杆的成果。然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高高在上,处于高风险区域,政策在这方面没有更多放松的余地。如欧元区、日本、美国企业的杠杆率分别为101.6%、103.4%、73.5%,更是远远高于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

实际上,实体企业去杠杆的过程当中,一部分杠杆转移到了居民身上。最近几年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同样风险加大,通过房地产转移企业杠杆的办法现阶段已经“到顶”。

根据央行报告数据,2008—2017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3万亿元增至21.9万亿元,住户部门杠杆率从17.9%升至49%,10年间上升31.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区域居民杠杆率更高。居民快速加杠杆形成的房地产市场风险,现在需要格外小心。

央行在上述报告中警告,银行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敞口较为集中,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剧烈波动,银行业将直接面临信用风险。部分房企还通过信托、资管计划等各类非银渠道融资,存在融资模式复杂、多层嵌套的问题,风险有可能通过以上渠道传导至金融体系。我国大量企业贷款的抵押物为房地产,如果房地产市场波动剧烈,可能通过抵押物价值变化渠道导致风险向金融业传导。

实体企业和居民都走到了去杠杆的阶段,那么什么时候结束呢?招商证券最新宏观报告认为,在名义GDP增速下行背景下,去杠杆和稳定宏观杠杆率并不矛盾,按照现有数据估算,去杠杆将持续到2019年年中附近。

距离上次金融危机十年,全球进入防风险的阶段,防风险既要防止高债务风险,采取去杠杆的手段,也要适时采取“托举”手法,防止因去杠杆而产生新的风险。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应采取政策举措应对“灰犀牛”发生,一是考虑到中央政府的债务负担依然很低,政府应该加大发行国债的力度,来对冲地方政府的去杠杆行为;二是银行体系应该对未来的不利冲击做好准备,尽快提高资本金与拨备水平;三是在房地产调控的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应慎重估计具体措施对市场的冲击力度,并做好应对准备;四是央行应该继续保持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五是政府应通过出台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加快开放政策,来提振市场预期。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