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11月17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金融城(CFCITY)联合主办“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融科技发展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的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金融科技发展还会迎来数字鸿沟、监管套利、风险外溢等三大挑战。“一些打着金融科技创新旗号的机构,从强监管国家地区迁往相对宽松的监管洼地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在我们国内则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事实,从监管严的地方往相对监管宽松的地方转移。特别是在资本、技术、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便捷的今天,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的问题需引起各国高度重视。”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对金融科技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从最初的审慎观察逐步变得更加积极包容。同时,也更加重视其中涉及到的金融监管及时跟进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目前,金融科技已经日益成为各国各地区金融竞争合作和金融资源布局的焦点领域。
李东荣说,金融科技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正影响着金融工人的实现形式和金融市场的自治模式,具有深刻变更金融业的潜力。站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角度,我认为,金融科技今后在以下几个方面将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一是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回顾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伴随着科技进步的历史。比如冶炼、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货币流通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信用货币转变,提高了货币流通的速度、规模和便利性。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跨区、跨地域的资源配置。而上世纪后半叶,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手工操作的金融业进行了全面革新,特别是当前金融科技创新正进入一个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金融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更加优异的技术条件。
二是有助于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经过各个国家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全球的普惠金融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受困于传统的服务模式和技术条件环境,普惠金融面临着成本高、效率低、商业不可持续等全球性共性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仍然有约17亿没有账户的成年人,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受信贷约束的中小微企业高达6500多万家,占中小微企业总数的40%,融资的总缺口超过了5万亿美元。这是现状。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尝试应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解决上述难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在中国、肯尼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实践证明,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可以帮助受惠主体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较可行的思路。
三是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从更加宏观和系统的层次去理解金融科技,我认为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对金融的驱动作用,还体现在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金融业具有资金筹集、风险管理等功能,它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服务,并分散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2.金融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它本身就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国外这些大的IT企业从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中受益很大,一方面支持了中国金融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IT企业和金融业本身就是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金融科技的发展可为其他产业领域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科技应用示范,从这个方面讲,金融科技能够有效地促进金融科技的产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更强的内升动力和创新活力。
李东荣同时表示,金融科技将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金融科技作为尚属于发展成熟过程中的新兴模式,毋庸置疑,将会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需要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数字鸿沟挑战。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同,网络的终端普及率和居民的数字能力差异很明显,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世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有近20亿人没有手机,近60%的人没有互联网连接,而且,各国国内的数字鸿沟可能与各国之间的差距是一样大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将导致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从金融科技发展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其中受到的风险影响冲击则不容忽视。
二是监管套利挑战。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环境有所不同,国情不同,金融风险判断和管控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在金融发展优先的政策导向下,可能会引发监管竞次问题,在这个实践中,一些打着金融科技创新旗号的机构,从强监管国家地区迁往相对宽松的监管洼地的情况并不少见。而在我们国内则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的事实,从监管严的地方往相对监管宽松的地方转移。特别是在资本、技术、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便捷的今天,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的问题需引起各国高度关注重视。
三是风险外溢挑战。随着全球各国金融市场开放性和金融基础设施联通性不断增加,金融科技可能带来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的叠加效应,使得金融风险传染更快、波及面更广。而且风险外溢与数字鸿沟、监管套利三者还可能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风险结构,提高了金融风险全球治理的难度。
李东荣还提到,要共同推动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金融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上述机遇和挑战,在态度上积极拥抱,在行动上审慎稳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趋利避害,共同推动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充分、更加安全地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是倡导国际基本共识。经过近些年的观察和探索,国际社会对金融科技正在形成一些基本共识,首先金融科技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这一点大家都达成基本共识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金融服务的实效和普惠水平,将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以适当的方式纳入经济金融体系。其次,金融科技应该是负责任的创新,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促进金融机构尽职履责。金融科技应该是具备可持续性的创新,因为金融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不能只关注于技术应用的短期效应,有一个新技术还没有经过比较稳定的测试就应用到实践中去,这种风险隐患是很大的。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技术应用的短期效应,而忽视的金融风险发生的滞后性。
二是促进各国的特色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发展金融科技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最佳模式,各国还是应该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明确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和目标诉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金融科技,不必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颠覆式技术和模式创新。比如,在智能手机还不够普及并缺少高速移动网络的条件下,非洲肯尼亚通过手机短信来发展移动普惠金融服务,非常务实,效果也很好。而中国发挥市场规模和技术应用的优势,特别是我们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的优势,中国在发展移动支付、互联网借贷、在线供应链金融、金融进准扶贫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英国、新加坡等国家注重监管制度的创新,通过监管砂箱、创新、加速器等方式,为该国的金融科技发展营造了很哈的政策环境。
三是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依托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平台,加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统筹的解决跨境监管竞次和监管套利的问题。同时,应该深化各国金融监管合作,探索建立针对金融科技的监管信息共享、风险联动应对、危机处置和制度安排,从而不断地提升各国金融科技监管能力和合作的水平。今年10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了八个金融科技议程,这个议程深入地分析了金融科技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潜在的风险,其中提出了很多务实可行的参考建议,我认为这项工作非常及时,也是很有意义的。
四是开展多元的交流合作。通过国际论坛(包括我们今天这样的论坛)、国际培训和同业学习等方式,交流推介金融科技发展的典型经验和良好实践,加强政产学研多层次的交流,鼓励各国具备条件的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可持续原则,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拓宽各国之间金融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五是推进国际标准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用语言。可以考虑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总体的框架下,以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为切入点,通过现行国际标准等同采用、双多边标准互通互认、先进标准输出等多种方式,不断地提审各国金融科技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努力缩小推广应用金融科技在各国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异和标准差异。
编辑:金微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