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近年来,科技巨头进军金融业引起越来越多关注,对科技巨头涉金融业的监管态势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周来,多位监管代表在不同场合谈到科技巨头的监管,其中监管套利、竞争不平等、系统性风险等关键词被频频提及。
11月17日,在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不约而同在演讲中提起大型科技公司涉足金融的影响及对传统金融体系发展带来的挑战。有业内分析称,监管层面的这些态度表明,对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认识与监管,已经形成高度共识,这预示着监管思路或已成熟,像蚂蚁金融等巨头的疯长可能告一段落。
科技巨头涉金融业风险
信息、技术是科技公司的巨大优势,这些因素叠加对金融的影响也受到关注。
朱隽指出,金融科技尤其是大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技术、信息、营销和规模方面具有多重的优势,对传统银行直接构成竞争。在信息上,Big Tech不但依靠社交等产业,采集大量银行业无法获取的数据,还能不断拓展新的数据来源,通过整合数字化的信息,其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分析客户偏好、习惯和需求,进而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相比之下,传统银行的客户规模和产品种类有限,汇集利用信息的能力较弱。
一般来说,监管当局都会要求银行披露有关业务信息,而Big Tech并不受此限制。“Big Tech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可利用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拓展金融板块,迅速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相比之下,受现有的成本结构和监管规定的限制,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朱隽说。
徐忠也提到大技术公司用其专有客户数据做信用评分的优势:一是能够收集并处理关于客户的非财务性数据,从而提高风险评估以及信贷供给和定价的效率,特别是能服务一些因为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抵押品的小微企业。二是信用评分模型运行较快,能提高信贷缺失的效率和客户体验。“像一些网上银行的在线贷款是纯信用的,无需抵押和贷款,30秒申请最快3分钟到账,信用评分技术能帮助大技术公司评估客户的信用风险,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以互联网巨头阿里和腾讯为例,他们在网商平台、社交、游戏等主业积累大量的客户,以支付服务为入口涉足金融业,形成整个金融业务的链条。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和腾讯直接或者间接拥有支付、银行、征信、基金、小贷等等金融业务牌照。这些科技巨头涉金融,因掌握大量数据,在规模上显得更加迅速。
11月17日,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中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金融业数据流动起来后,对金融业风险管理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带来了新的时代特点。“我们不仅要看到对竞争的加速器作用,同时还要看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两种交织在一起,金融科技带来效率、福利增长,但过去几年积累的一些风险还没有得到解决。”
在同一场会议上,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表示,IT行业、互联网行业会出现“赢者通吃”的现象,他强调这种现象“跟我们原本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对于Fintech,应该设计一种多渠道研发、相互竞争的体制,要保证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的后果是可控的,不能放任不管了。
监管层比较关注的是监管套利的问题,朱隽指出,虽然Fintech也像传统金融机构一样提供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等服务,但是它不像传统银行业一样,需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
徐忠认为,在支付、资产管理等领域,大技术公司可能与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因为监管标准的不统一而享有不平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对大技术公司金融业务监管应实时介入,以避免相关风险从小到不值得关注演变到大而不能忽视,甚至大而不能倒。
“大金融科技公司的渗透与竞争,可能会侵蚀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增加金融稳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加上网络的放大效应,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可能造成更高程度的市场集中,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徐忠强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互联网巨头进入到金融行业,确实存在监管的空白、监管尺度不一致的地方,最典型的是招财宝侨兴债事件,注册资本几千万但卖了一百多亿的东西。银行都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不光表内表外都有严格要求,但像借呗则没有什么限制,这就是监管套利,会导致不公平竞争。
董希淼表示,下一步监管会进一步加强,主要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需要。
监管政策进一步出台
事实上,今年11月初,央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以下称《报告》),“防范系统性风险”仍然是现在金融监管的主旋律,而在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科技巨头涉金融是焦点之一。在报告发布的吹风会上,央行正式披露了5家金控试点公司:招商局集团、蚂蚁金服、苏宁集团、上海国际集团和北京金控,并明确了《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会尽快公布。
上述《报告》提到,互联网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优势地位后,逐步向金融业拓展,获取多个金融牌照并建立综合化金融平台,并列举了阿里巴巴、腾讯、苏宁云商、京东四家企业。也就是说,监管层已聚焦到了具体某一互联网产品。
金融稳定局局长周学东明确表示过,“从规模和影响力来看,支付宝已经成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支付机构。”
据相关报道称,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两家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有可能被列入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名单。另外备受市场关注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称《办法》)明年上半年也有望出台。
《报告》种列举了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七大问题:盲目介入金融业、虚假出资、集团运作、隐匿架构、逃避监管、关联交易、急剧扩张。并指出金融控股集团已经成为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具有急性病特征的问题,在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体不明确,存在监管盲点,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还在加速积累和显现。下一步,将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全面、持续、穿透监管,建立统筹监管机制,并赋予监管主体有效的监管手段。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监管的收紧,目前各大互联网巨头已经有所感知,一位互金行业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至少将来获得金融类牌照越来越难了。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京东金融升级品牌为“京东数科”,强调自己是“科技公司”,但这也没有改变其“金融”的属性,因为其旗下有多张金融牌照。如果相关政策出台,业内预计会进一步影响京东数科、蚂蚁金服等平台的估值等。
董希淼认为,下一步的重点仍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像蚂蚁金服等巨头规模不亚于一家股份制银行,如果没有相应的要求,发生问题涉众性强会影响大量用户,发生问题就是系统性的风险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个些要有特别的监管要求,因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比一般的金融机构充足率要更高些,央行把这些列进去,对资本充足性的要求可以参照银行这一套的监管政策框架。”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