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P2P的监管文件发了这么多,但是爆雷的还是这么多,全国爆雷两三百家,涉及资金几千亿。大量爆雷事件折射出监管、风险警示等问题亟待解决。”12月5日,首届北京金融安全论坛在北京金融安全产业园举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网贷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谢平发表演讲时如是表示。
他的身后播放着PPT,有一张显眼的照片即全国P2P雷潮地图。这场在北京房山举办的论坛主题即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可见金融安全不可小视。
反思P2P雷潮
众所周知的是,今年夏天,P2P雷潮冲击着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几百家平台出现爆雷,大量平台无法提现,出现金融难民现象。目前,网贷平台数量已由几千家急速跌至千家左右,整个互金行业元气大伤。
谢平是互联网金融的代表人物,早在2012年4月,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概念的他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之父”。
谢平在论坛上对网贷P2P作了深入探讨,他说,P2P的属地监管,地方政府监管跟网络的外部性、全国性是矛盾的,机理不相融的,而且能力是超出的。“有些P2P注册在偏远地区,它把全国的资金弄到那去,结果出现法律纠纷跑那个地方打官司是没法打的,这就可以看出互联网全国性的外部性,尤其是负的外部性我们当初是估计不够的。”
今年P2P雷潮中,一个特点就是借款主体恶意逃废债现象严重,直接拖垮大量P2P平台,监管层下文打击逃废债,目前已连续发布两批逃废债人员名单。
谢平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负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借款人的违约和欺诈很多,而且分散在全国,追债成本非常大。现在这个矛盾是个很麻烦的事,网络的全国性和监管的属地性, “是不是将来属地监管呢?怎么属地监管呢?IP控制、比例控制?这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了。”
对于P2P信息中介的定位,谢平认为,P2P的信息平台不能依附于电商、搜索、新闻、娱乐这些门户网站,信息平台跟其他信息是不一样的,网贷信息跟娱乐信息不一样的,你放在一个入口投资者搞混了,消费者也搞混了。
整场演讲,谢平还对P2P的小额分散、信息披露、市场准入、债权转让、黑名单等十几个问题提出了思考。
事实上,在首届北京金融安全论坛上,多位演讲嘉宾都提到P2P爆雷事件。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看来,P2P出现大面积的爆雷,“既有监管的突发性,运动式监管带来的外部变化,也有它自身没有具备条件,包括足够多的大数据、足够的计算能力,没有这些,实际上它的风险是识别不了的,没有这些,它的信用评估能力是跟不上的,它不可能完成线上的评估。因为技术的变化对金融的影响巨大。”
“防控金融风险是一场持久战。”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发表演讲时直言,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偏离信息中介的定位,风险管理失当甚至造成平台爆雷跑路,目前正在对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乱象等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同时积极探索防控金融风险的新试点、新举措、新工具,“分别在不同区域开展了金融机构参与化解网贷平台风险,法律援助、信息技术等化解网贷平台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吴震在论坛上表示,互联网金融监管出现了“发现难”、“预警难”以及“处置难”等问题,“现在核心问题是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安全。”
金融科技转向防风险
2013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各类资金、人才等蜂拥而入,尤其是网贷P2P平台的发展迅速,从十几家平台增长到几千家平台,各平台都在跑马圈地开拓市场,做大规模。同时,全球掀起一场大范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驱动着各类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也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为什么会有金融科技这么大的发展,实际上这是新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演讲时表示,传统的金融业尤其是偏重于硬资产抵押的传统银行业,依托于传统的财务报表给予支持的包括资本融资的手段,都很难给新经济以足够的融资支持。
不过,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时,风险防范有些忽略。在前两年的各类会议上,嘉宾谈的最多的是金融创新等。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早期,行业基本没有门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各类骗子平台横行其中,到了今年,金融去杠杆、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一些平台爆雷,一些金融科技被打回原形。
“金融科技发展不能唯技术至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论坛上表示,金融风险构成的交叉性和复杂度日益诞生,所有的这些变化都将给金融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也对金融风险防范的穿透性、精准性和实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安全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关注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吴晓求认为,技术的全面渗透和颠覆性的影响将会使得金融风险的业态发生变化,如果说市场脱媒使得风险结构发生变化,那么技术脱媒会使风险业态、风险形态发生变化,这时候风险形态的识别能力就要大幅度提升,“这时对信用的识别将有别于传统金融对信用的识别,这时候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它的表现方式和传统金融有很大的差别。”
“传统意义上的监管包括现场也好、事后也好都难以胜任的。”吴晓求说,对于未来监管,技术变化要我们对金融监管以及金融安全需要提高它的认知能力,包括技术水平、技术手段需要高度动态化、智能化的监管,同时要有很好的对新风险的识别能力。
事实上,监管层关注的不止于金融科技本身,而是对整个货币、经济体系。最近,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在公开论坛上表示,大型科技公司进军金融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一般经验不足,面临市场冲击时可能会出现羊群效应,放大金融体系的周期性。这些公司混业经营,增加了跨风险、跨市场、跨领域传播的可能性。
“同时,金融科技发展将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金融科技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随着技术进步,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不断上升,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本次安全论坛上,主办方还发布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安全发展报告2018》,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解读报告时说,金融风险防范已是主战场,从2018年开始,金融科技发生非常重大的转向,“这个转向我们称之为从开拓市场转向了防范风险。”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