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经济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央行持续降准释放流动性,实体经济是否有所好转?
“2018年12月金融数据仍处于低迷状态,显示实体经济信用紧缩局面未现明显改观。而从近期的PMI、汽车销售、对外贸易等宏观数据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加大。”央行最新金融数据发布之后,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分析说。
1月15日,央行发布2018年12月金融数据,市场依然乐观不起来——
先看整个社会融资,2018年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59万亿,环比上月小幅多增;12月末社会融资存量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78%,增速创下年内新低。
再看银行信贷,2018年12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同比上年同期多增4956亿,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然而从贷款结构来看并不乐观。
专业人士如何穿透2018年12月的金融数据,看出实体经济的问题?
经济不好,大国企融资需求不足
从社会融资数据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在加大,还没有企稳。
2018年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59万亿,环比上月仅仅小幅多增707亿;与上年同期比多增33亿基本处于持平,而增速进一步下滑。
2018年12月社融环比小幅增长,王青认为,原因是贷款核销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两项环比大幅多增,前者因季末银行加速不良贷款出清,后者或因年末企业短期融资需求上升,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规律。
银行信贷虽然高于上年同期,同比多增数千亿,但表外融资依然处于负增长的状态,同比大幅少增5252亿,所以即使2018年12月信贷和债券融资增量不错,但是社会融资还是迟迟起不来,增速还在进一步下滑。
从2018年整年社融数据来看,更加清楚地看到去年金融状况以及经济形势, 2018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9.26万亿元,比上年少3.14万亿元。2018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0.75万亿元,同比增长9.8%,已经跌破10%,创下新低。
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称,央行做了相应的调研,可以从两方面解释,金融方面体现为银行表外融资下降明显,这是结构性去杠杆的结果,也与金融体系风险偏好下降有关;从实体经济看,与政府平台相关的行业和债务负担大的国企的有效融资需求不足。
也就是说,一是表外融资收缩造成,二是实体经济不好,地方政府和大国企融资需求少不愿借钱。
王青表示,近期监管层围绕稳定资本市场和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密集发声,并出台系列措施,目前政策效果已有一定释放,这在银行信贷和企业信用债市场体现较为明显。不过,由于表外融资持续收缩,月末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下滑0.1个百分点至9.8%,续创历史新低,表明实体经济仍在经历信用紧缩过程。
短期周转过冬,老板不愿借长钱
社会融资增速还是起不来,但是12月的信贷超出预期。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8万亿元,同比多增4956亿元。实体经济是否出现了好转迹象?
华创证券认为,12月新增贷款增长属于“总量增长掺杂结构杂质”,理由在于,一、实体部门贷款增长主要依靠居民短贷和企业票据融资的冲量;二、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给12月人民币贷款做了边际补充。
一句话,实体经济贷款需求不足,都是靠其他信贷数据冲上去,这种贷款还是比较虚。分项来看信贷数据,更加一目了然。
经济好转会,企业就会转向中长期贷款,但是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依然呈现短期化,12月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新增约4100亿,同比大幅多增约3500亿,占比高达70%。2018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比重大幅上升,与上年比占比增加约1倍。
“表明在风险偏好下降、流动性偏好上升背景下,银行更多选择票据及短期贷款来达到监管要求。但这些短期资金无法带来企业资本开支与投资的改善,这也是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的一个原因。”王青说。
企业的长期贷款又如何呢?2018年1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近2000亿,环比季节性少增约1300亿,同比依然处于负增状态,但幅度有所收敛。监管层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以及基建补短板项目支持,使得企业中长期贷款下滑趋势未变,幅度有所收窄。
2018年12月的信贷数据,不仅依靠企业短期贷款冲量,还来自于居民贷款占比仍较高。当月新增居民贷款约4500亿,同比多增约1200亿,当月居民贷款占新增信贷的比重为41.7%。虽然与上月相比占比回落,但是整个占比仍然较高。
从2018年12月金融数据来看,实体经济仍然不乐观。企业信贷主要靠企业票据融资冲量,中长期贷款并没有改善,新增贷款低于历史均值,新增社融规模增速仍在回落。
央行多次降准,“宽信贷”并没有向“宽信用”转化。中信建投宏观与债券研究首席分析师黄文涛称,考虑到货币政策边际宽松、风险偏好分化、房地产调控难以全面放松等因素的叠加,未来通过银行表内信贷实现宽信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投资的传导机制恐怕难以有效打通。
“未来流动性通过银行体系传导至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而通过债券市场增进直接融资的方式,可能是宽信用更为有效的传导机制。” 黄文涛认为,要想实现“宽信用”,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债券融资。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