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从央行的表述来看,实际上货币政策的方向已经发生了改变,宽松周期来临。”2月22日,华南一上市券商副总裁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2月21日,央行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眼尖的人立马发现,以前表述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已经变成了“稳健”。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业人士均认为,过去两年偏紧的货币政策成为过去式,即将迎来偏松的货币政策,宽信用周期将开启。
货币的量价齐松,已显示在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中。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23万亿元,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4.64万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去年数据“腰斩”的悲观画风,瞬间切换成“天量”的市场狂欢。同时,央行正在竭尽全力引导利率价格下行,企业贷款利率已经连续数月下行。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央行从货币政策上发力以扭转局面,实现更多资金、更便宜利率为企业“输血”。然而市场也在质疑,1月天量融资的钱是否都进入实体企业,还是又跑到投机市场去撒欢了?
2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重申“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同时还警示,社会融资总规模上升背后,可能存在“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而且可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票据融资飙高套利?
1月央行的金融数据,“重大变量”引起了市场的警觉与猜测。
1月4.64万亿元的社会融资当中,票据融资格外显眼,表内票据融资及表外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新增5160亿元、3786亿元,合计8946亿元,占1月社会融资规模19.3%,占比与去年1月相比上升13.5个百分点。大量新增的票据融资,钱流向了何处?也就是说,企业家们票据融资拿到现金,是投入了生产等实体运用,还是脱实向虚去钱生钱了?
“2018年12月以来,银行间利率很低,贴票利率自然也下行。从客户角度,他可以拿这资金成本与存款、贷款利率作比较。因此,票据贴现联结了存贷款市场和银行市场,成为了套利工具。”2月21日,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提出“票据套利到底揩了谁的油”,并进行深入剖析。
其用例子形象地讲述了票据套利动机与过程。
第一种操作方式,张老板出售商品后,客户给一张半年期银行承兑汇票100万元支付,然后他以银票贴现利率3.8%从银行拿到98.13万元,然后把98.13万元买理财,收益率4%,到期后拿到100.1万元,比持票到期还要多拿1000元。
第二种操作方式,李老板账上有活期货款100万元,他去银行买了半年期结构性存款,收益率4%,半年后拿回102万元。然后以这笔存款为保证金,凑了些贸易材料,开出一张100万元银票,然后也进行贴现,利率3.8%,拿到资金98.13万元。相当于支付了1.87万元的贴现利息,但取得了2万元的结构性存款利息,套取了银行1300元。
难道银行心甘情愿让企业套,套利最终由谁来买单?其进一步阐明,银行方面从成本来看,在央行再贴现的利率为2.25%,结构性存款利率为4%,付出的总成本是6.25%;从收益来看,票据贴现利率3.8%,企业贷款利率6%,那么银行总收益利率为9.8%,银行在中间还赚取利差3.55%,显然最终买单的还是贷款企业。
央行数据显示,1月中资全国性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09812.17亿元,破10万亿创新高。其中单位结构性存款为64171.14亿元,环比增20.26%。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企业票据融资的钱买了结构性存款的可能性,套利赚钱。
1月央行金融数据发布之后,票据融资套利在市场中争论激烈。2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同时还表示,降准信号发出后,社会融资总规模上升幅度表面看比较大,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主要是票据融资、短期贷款上升比较快。这不仅有可能造成“套利”和资金“空转”等行为,而且可能会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同一天,央行货政司课题组撰文指出,1月份票据融资显著增加,主要还是支持了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成本出现了显著下降。个别企业通过票据贴现和结构性存款套利,只是短期的,且并非普遍现象,不是票据融资增加的主要原因。
“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高,贷款利率就应该高,否则银行坏账风险增大。但是监管层引导银行间利率下行,银行间与市场就形成了两个利率市场,存在套利空间。”一位国有大行深圳某支行负责信贷的人士称。
股市房市蠢蠢已动
4万多亿的社会融资去了哪?
“钱去了哪儿,有没有进入股市、房市,光从央行数据不好判断,需要进一步观察。”华南一股份制银行金融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今年1月4日,A股上证指数从2440点拉升到目前2700点,涨幅13%。个股更是活跃之极,一些个股连续涨停股价已经翻倍,涨幅20%、30%的个股更是普遍,股市进入久违的强势行情。而A股向上的时间,与1月天量社融时间正好吻合。
从央行的数据看不出是否有资金加速流入股市,但是从股市流入的资金来看呢?
今年以来,境外资金加速流入A股,北上资金净流入近千亿,而且是加了2-3倍的杠杆有备而来。海外资金搅动A股,内地投资者加杠杆的热情同样提升,最近两市融资余额出现了八连升,2月11日至20日,两市融资余额从7109.21亿元升至7480.19亿元,共增长370.98亿元。
2月21日,国盛证券分析师张启尧跟踪股市资金发现,2019年2月15日当周,融资余额为7323.9亿元,较前周大幅增加214.6亿元。从信用账户的分布情况来看,两融业务的参与者多为个人投资者。
“资金如水,哪里有利哪里流,银行贷款第一道关可以把住,但是几道之后去哪里很难分辨。”深圳一投资公司创始人如此表示。
那么房市呢?1月信贷3.23万亿元当中,房贷同样大增,住户部门贷款增加9898亿元,其中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6969亿元,同比多增1059亿元。住户的中长期贷款,都是买房子的抵按揭贷款。
“前几年房子涨太快,调控力度加大,房贷节奏放缓,有的推后几个月。今年银行信贷额度松,1月会集中释放贷款。同时部分地区调控有所放松,可能成交量有所增加。”上述华南股份制银行金融部人士认为,房贷放量是累积的结果。
两难的央行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央行开启货币政策之门,转向偏松,使资金大量流入实体企业,并引导利率下行,以增加经济活力。不过,市场总是质疑资金流入股市、楼市,脱实向虚。
事实上,央行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效果,从1月信贷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至64.92%。同时企业贷款成为主力,占比达到80%。也就是说,从占比来看资金绝大部分流进了企业,为生产所用。
对比去年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去年在“稳健中性”(实际上是偏紧)的货币政策下,社融和信贷惨不忍睹,单月最少只有数千亿,居民贷款与企业贷款相当,实体谨慎、缺血的情况可想而知,市场对经济充满担忧。
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缓解利率约束。这些措施的效果正在显现,货币政策传导也出现了边际改善,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央行使尽洪荒之力加大信贷,通过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措施,并设计激励机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实体企业贷款融资,尤其是对小微、民营企业呵护倍至。
为使实体企业降低成本,企业贷款利率连续4个月下行。去年12月实体企业等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63%,比去年9月下降0.31个百分点。
“房地产和股市主要看增量资金入场,银行、证券、保险资金是否进入,一下子看不出来,但是等看出来时价格已经上去了。”上述深圳投资公司创始人认为,货币宽松的时候,不可能全部进入实体,部分进入投资市场很正常,但要防止过度。
2015年似曾相识的感觉袭来,那时票据融资占比也是大幅度领先于社融增速,“以史为鉴,宽信用周期的开端往往是票据融资大增。2018年5月以来票据融资规模大增,象征着新一轮宽信用周期的开启。”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判断,票据融资大增,新一轮宽信用周期开启。
2015年令人更难忘的是,数倍杠杆资金上位,股市变成一头疯牛,上证指数从2100多点起步暴涨至5178点,涨幅将近1.5倍。随后便是史上最惨烈的股灾到来,千股跌停,国家队万亿资金救市,熊市一直持续到去年底。
2月21日,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最新报告中称,过去40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
15%,1998-2017年的10年M2增长了16倍,从各类资产价格表现看,绝大部分的工业品、大宗商品、债券、银行理财等收益率都大幅跑输,只有少数的一二线地价房价、医疗教育等服务类产品、股票市场上的核心资产等收益率跑赢了这台印钞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