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黄琼 本报记者 袁晓澜 深圳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集聚了由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庞大城市群,其跨境交通基础设施一直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成为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在两会的提案中表示,建议通过简化跨境相关手续,建设完善跨境设施、配套设施以及相关的外部疏通体系,结合政府支持把通行费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等方式方法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交通基础设施效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愈加深入,人流物流跨境流通需求也愈加旺盛,而大湾区原先实施的跨境交通方案在实际运营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李建红表示,当前跨境相关手续仍较为繁琐,跨境交通无法做到便捷连贯和时间可预期,对于频繁过境的人流物流影响更大。同时从粤港澳整体来看,布局不甚合理,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跨境设施与外部疏通体系缺乏高效衔接,不能满足未来大湾区发展需求。2017年末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约7000万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李建红提出,由于跨境设施项目规模较大,资金投入多,再加上粤港澳三地的决策和管理体制差异较大导致跨境设施建设周期长,以及港澳人工、地价等成本大多比内地高,这都导致较高的建设成本,推高通行费用。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李建红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议最大限度简化人员和货物的出入境和通关手续,创新模式,提高跨境效率,减少跨境时间及其不确定性。推动出入境检查在更多的口岸一地两检,最终实现一检代替两检,对过境的人车仅实施入境检查;增加24小时出入境口岸数量;过境产品获得粤港澳任一方海关出具清关和检验检疫证明的,在进入其他地方时,简化入境手续;增加粤港澳两地或三地车牌配额数量,放宽其申请条件,并探索大湾区内车牌互通。
二是建议按照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统筹设计、规划和建设跨境设施,发挥其在大湾区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其他交通设施形成协同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优化跨境设施布局,进一步增加口岸数量,科学布置内部设备设施,增加检验闸口应对高峰人流物流的灵活性,提高检验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稳定性,缩短口岸通行路程,提供好信息、指引等综合服务;做好配套设施如地铁站、巴士站、停车场的建设,并提高这些设施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水平;做好跨境设施与高速路网、铁路、机场、港口和市政交通的无缝衔接,并以便捷通勤为目标,推进两地之间高铁公交化,最终实现港深两地交通同城化、公交化。
三是建议加强粤港澳三方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企业在综合实力、人工成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利用香港的融资优势,降低建设成本;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提高跨境设施的商业化运作水平,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政府提供多种形式的补贴和优惠,包括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袁晓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