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斌 于建平 北京报道
6月17日,消息人士透露,就在车和家原计划的5亿美金C轮融资几将关闭的档口,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宣布个人将领投这轮融资。
其中,王兴将出资2.85亿美元,美团点评旗下的产业基金龙珠资本出资1500万美元,这使得王兴和美团点评系总出资达到3亿美元。王兴的的2.85亿美元出资中,有3500万美元用于购买老股。
此外,车和家创始人李想个人也将投入1亿美元。同时据有关人士透露,张一鸣所控制的头条系,也拿到了3000万美元的份额。车和家老股东经纬中国、首钢基金和蓝驰创投也会跟投。
必须要佩服80后的执着,79年的王兴在互联网寒冬逆风领投新能源汽车,81年的李想即使在美团系、头条系已开始尝试接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1亿美金跟进,这两个人的脑回路在各自行业内本已就属清奇,这次围绕出行市场的碰撞,再一次表现出两位80后操作手法的力度和执行力的果断。
车和家哪点最吸引王兴
一次性投入2.85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国内的互联网富豪而言,都是一笔重大的私人投资。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王兴和美团系投资的节点很特殊。一方面,受中美贸易和去年即开始的互联网热钱退潮影响,国内无论是新能源汽车投资、或是相关新创互联网企业的融资环境不确定性本身就高;另一方面,中国整个汽车市场增速下滑严重,新能源汽车利空频现:包括新能源补贴退坡、特斯拉国产以及传统车企巨头大举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等等。
各种因素的存在,都向外界表明一点,王兴即将作出的投资决策是深思熟虑的,一个在020行业里狠狠摔打过并浴血涅槃的人,花3个亿的决定如此决断,他必须要为自己找到一个花钱布局的支点。
作为C轮的领投方,王兴获得一个董事会的席位,几乎是板上钉钉的。
在车和家完成了C轮融资之后,整体估值将达29亿美元,按照目前的汇率水平,200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什么概念?目前在中国的股票市场,长安汽车的市值为304.5亿元,北京汽车为319.5亿元,江淮汽车为96.6亿元,江铃汽车为175.6亿元,一汽轿车为147.8亿元。
截止目前,车和家是唯一一家还没有“选边站队”的早期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这种李想在经历“汽车之家”股东大战后,二次创业布局时奠定的的先发优势,也造就了车和家有足够的空间能够迎接王兴的战略投资,包括张一鸣头条系的3000万。
而在此前,无论是蔚来、威马、小鹏,背后都有腾讯、百度和阿里等战略投资人的身影,众所周知的是,王兴的美团点评与阿里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从上述各种原因去判断,王兴的这次投资绝不是拍个脑袋这样简单。
020和出行的耦合点
从现在来看,王兴这次即将作出的投资,更可以看作是近期其在出行扩张路线的延续。
2017年2月,美团点评在南京上线了打车业务。2018年2月,美团开始招聘自动驾驶工程师,准备大规模发力无人驾驶。2018年3月21日,美团点评的打车业务进军上海,与滴滴出行展开了巨大的补贴大战。
2018年4月4日,美团点评收购了摩拜出行,并最终将其改名为美团出行,进入共享单车赛道。2018年7月25日,美团发布无人驾驶配送开放平台,拟打造无人驾驶配送的整个生态,包括电动车小车、供应链、充电、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的物业等全方面的合作伙伴。
在此之前,由车和家投资的新石器,已经在为美团点评打造无人驾驶配送的物流小车。所以,在C轮投资发生之前,王兴与李想显然已经多有交流,并有比较充分的默契和信任。
2019年1月9日,美团与法雷奥、英伟达和意大利意柯那设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彼此共同打造无人驾驶配送小车。2019年5月19日,美团宣布在15个重点城市上线美团打车业务,并将在美团的首页上线美团打车板块,通过聚合的方式,誓要与滴滴一较高下。
对于王兴而言,出行市场的这场战斗,迟早会在最后分出个红与黑的。
王兴和李想的耦合点
而王兴在攻克了餐饮这一弱连接的市场后,在出行市场复制020模式的精髓,不仅是要靠实力打出来的,同样需要深度了解这个市场的人,不了解这个市场中的人在想什么,恰恰是滴滴们,包括阿里在大出行及汽车售前、售后市场碰到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一篇文章中,王兴曾高度认同李想本人,称“李想是一位很好的、令人敬佩的创业者,关注用户、客户和团队”。
而在这一轮的融资中,王兴和李想就已经拿下了67%的份额,加上老股东的跟投,新投资人的份额非常少,张一鸣的头条系拿到的3000万美元的份额,相当于建立起了一个联系。
李想锁定了王兴个人的钱,恐怕比拿美团的投资更有力度和说服力,此外,车和家能够与美团有战略协同的同时,又没有和美团形成直接的投资关系。这就给李想的车和家未来的融资留下了回旋余地,以后可以在巨头之间进行平衡。
在造车这个如此烧钱的超级赛道上,王兴需要李想的经验,而李想也借助王兴,可以在本就左右逢源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打开眼界,大行业过冬大背景下,如果王兴和李想要把各自领域的梦做下去,势必都需要更多的弹药和更专业的人,这种共识,恰恰是这次美团投资车和家展示出的最大“需求”耦合。
责任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