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崔笑天 本报记者 陈岩鹏 达沃斯报道
目前,每10例手术中就有一例在机器人帮助下完成,未来5年,这一比例将还将翻倍。现在的手术机器人仍然由外科医生控制,但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力,未来可自主运行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大显身手。
7月1日,《华夏时报》记者在达沃斯场馆内的科技展示区看到了一款名为“达芬奇”的高端手术器械。达芬奇由一个手术台、一块显示屏及一个操作台组成,体验者把两个手的拇指与食指套进操作台中部的指环内,可以远程遥控机械手臂剪切手术台上的玫瑰花瓣。利用该器械可实现精准化微创手术,但是价格非常昂贵。
8毫米孔隙的超精细手术
《华夏时报》记者在体验过程中感觉到,机械臂十分平稳,并且远程操作没有丝毫延迟,可以成功的剪切花瓣。该展台的负责人、直观复星市场经理孟磊告诉记者,达芬奇利用8毫米左右直径的孔隙,把手术器械伸进体腔。它可在患者体内实时拍摄画面,为医生提供最大可放大20倍的手术部位三维高清视野,操作的手术器械具有7个自由度,就像人手一样灵活;并且可以将主刀医生的操作精准同步到机械臂上,没有延时,还可以过滤人手的颤抖。
相较传统手术方式的粗暴、开放,达芬奇更加精细,侵袭性更小,术中感染的风险将大大降低。
北京医院许锋副院长表示,达芬奇通过人工借助机器,帮助医生在传统手术触达不到的一些很细小、很狭窄的空间里做更精准的手术,达到了外科手术非常高水平的阶段。
据孟磊介绍,达芬奇由美国直观医疗公司研发并量产,目前全球装机量超过5000台,美国市场约占六成,为3000台左右;欧洲占两成,装机量1000余台;国内则有87台投入使用,大部分为顶级三甲医院,如北京的协和医院、301医院,上海的华山、中山、瑞金、仁济等都在用。
达芬奇自引进国内后,已经完成了11万例手术。“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从上至下包括头颈外科、胸外科、心外科以及所有的普外科,比较复杂的肝胆胰腺外科、结直肠外科、妇科、泌尿外科,都可以利用它完成精细的微创手术。”孟磊说。
医生想要操作该机器,需要经过培训及考核之后持证上岗。目前,直观复星已经在北京301医院与上海长海医院建立了全球的培训中心。
价格高昂需患者自费
达芬奇机器人提供的精准化手术是患者的福音,但是,手术费用却相对高昂,影响了其在国内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孟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这种精准手术不在医保的报销范围内,医院按照特需项目自行定价。患者如果选择达芬奇,平均每场手术需要自费2万元。
价格居高不下原因有二。一是达芬奇机器人本身的售价非常高。目前最新的第四代机器人每台售价在350万美金左右;二是配套耗材使用率低。资料显示,达芬奇的机械臂属于高值耗材,临时安装在机器人上面,使用10次后机器会自动锁死,必须更换新的机械臂才能再次开机启动,而一个机械臂价格在10万以上。
同时,达芬奇每年的服务协议也很昂贵,约在10万美元-17万美元之间。由于国内中小型的医院无法负担起这么高昂的价格,“达芬奇”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低于美国等经济发达的国家。
但是,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居民对微创、高效、优质的临床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医疗机器人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 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中国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推动国内对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垄断有望被打破,行业将迎来良性竞争,这也将进一步降低医疗机器人的使用成本。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