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907261806086SZLnnuqeB.jpg

白皮书引发热议:残疾人事业为什么取得这么大成就?

马维辉 2019-7-26 18:02:11

7月25日,《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发布会收看暨“邀访·倾听”活动现场 马维辉/摄

本报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3年前的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看望残疾人时,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今天,这一愿景正在逐步实现。

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与此同时,在中残联会议室内,来自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华夏出版社、中国盲人出版社、新促会和中国残疾人事业促进会的多位人士也正在观看发布会的现场直播。发布会结束后,大家对白皮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白皮书的发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进程中非常值得纪念的一件事情,它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它的数据、观点、理念等都是目前残疾人事业最权威的,中国残疾人事业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非常了不起。”中国残疾人杂志社党总支副书记、副总编辑张和勇如是说。

对残疾人更加尊重和关爱

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至今仍然记得,1984年,她参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大会时的感觉。当她看到会标上写着的“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时,突然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

“因为此前残疾人是被称作‘残废人’的,当时的残疾军人叫做‘残废军人’。但在1984年,改了一个字,‘残废人’变成了‘残疾人’。一个字的改变,包含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和人们对残疾的重新认识。”张海迪说。

在她看来,残疾不是哪一个人的痛苦,而是千万个家庭的痛苦,残疾人事业就是要帮助残疾人解除这些痛苦。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残疾人看到了希望。很多人自强自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张海迪的感受,北京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西城区生命阳光心里健康指导中心创办人曹雁也深有同感。她觉得,从“残废”到“残疾”的变化,说明社会已经关注到了残疾人的价值,而不是由于生理缺陷,使得他们就变成了“失能”的代名词。

“今天我看到了白皮书的前言部分,其中提到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和保障残疾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等,我就觉得特别有感觉,这些词语的背后反映的是对于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她说。

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原主任倪林表示,白皮书凝结了历代残疾人事业工作者对残疾人事业认识的进步和变化,也体现了残疾人事业的成果。从“残废”到“残疾”,一个字的改变,同时也是历史的改变。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室副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张蕾目前正在为联合国人口基因会研究一个课题,在写作报告的时候,她发现,联合国人口基金一般都会把“People With Disabiliy”这个词翻译为“残障人士”,而不是“残疾人”。

“这是不是代表着一个新的理念?是不是采用‘残障人士’会显得更加尊重?是不是反映了未来称谓变化的趋势?”张蕾问道。

倪林也表示,现在大家很多时候都把残疾人叫做“残障人士”,他觉得这个词更能代表残疾人本身。

“‘残’是本身的,‘障’则是客观的,主观的‘残’和客观的‘障’结合起来,所以叫做‘残障’。这个词更加科学、客观,有历史的纵深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倪林认为。

成就令世界瞩目

看完白皮书,中国残联研究室原主任陈新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投身了30年的残疾人事业“没有白干”。

“我们居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居然能让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做出这么巨大的一个改变。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在干的过程中没法想象的,回头一看却都做到了,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说。

中国残联宣文部原主任王涛也表示,残疾人事业是中国政府人权事业的高度体现。改革开放之后,残疾人事业也在随着整个中国的发展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它不仅是残疾人群体变化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权变化的高度体现,残疾人事业的成功也是中国人权事业的骄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谢琼是从2006年以后开始关注、研究残疾人事业的。她发现,从那时起,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断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出台,无障碍设施、就业、教育等政策发生了巨大进步。

“全国好多所高校都纷纷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或研究中心,越来越多的人士和组织参与到残疾人保护事业当中来。残疾人经济上的保障越来越充足之后,大家又开始关注到残疾人心理上的保障,残疾人需求的满足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立体。”她说。

曹雁表示,作为一个二级伤残的残疾人,自己这么多年来其实并没有明显感觉自己是个残疾人,和她在一起工作的人也没有拿她当做残疾人对待,她觉得这种感觉特别好。

“这种感觉来自于大的环境,有党和政府的保障,有中国残联、北京市残联、区级残联、街道残联和社区残联组织一级一级的关怀,我们才会有这么好的状态。”曹雁说。

北京市东城区肢残人协会会长金竹风发现,近些年来,自己身边的好多残疾人都纷纷考上大学,找到了好的工作,在她看来,这也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见证。

北京市东城区残联康复部主任、东城区肢残人协会秘书长刘素玲是一名基层残疾人事业工作者,一直负责康复辅具方面的工作。她表示,在这方面,基层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从拐杖,到轮椅,再到电动车,以及现在的残疾人汽车辅助装置,这些辅具一点一点地逐步完善。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我们有持证残疾人3.6万,其中辅具的拥有量已经达到了90%以上,这是非常难以想象的,说明我们的残疾人事业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刘素玲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残疾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不断改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8500万残疾人兄弟姐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福祉。中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是令世界瞩目的。”张海迪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