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在《白皮书》“邀访·倾听”活动上,唐占鑫正在发言 马维辉/摄
本报记者 马维辉 北京报道
看到《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的发布,唐占鑫感觉非常激动。
唐占鑫是北京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的负责人。7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白皮书,唐占鑫也受邀参加白皮书“邀访·倾听”活动。她表示,白皮书中所记录的大部分内容,她都是亲身经历者与受益者,自己也亲眼目睹了近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飞速变化。
这位长得有点像徐静蕾的姑娘,于2004年留学德国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彼时,她曾经感觉中国与德国在残疾人事业上存在明显差距。但现在,她发现中德之间残疾人事业的差距正在缩小。前段时间参加“康复国际”亚太区大会,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残障朋友进行交流,她越来越觉得“中国的残疾人很幸福”。
“这一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的时代,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二是由于我们有一个父母般的残疾人保护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它不仅是残疾人保护制度的制定者,还是兢兢业业的落实者。相比西方‘小政府、大社会’的残疾人保护模式,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保护模式推进力度更大、落实速度更快,对残疾人权益的保护也更加到位。”唐占鑫说。
“中国的残疾人很幸福”
2004年夏天,时年26岁的唐占鑫刚刚获得德国科堡工业技术大学的硕士学位。在一场毕业旅行中,她不幸遭遇了车祸,并由于脊髓损伤导致下半身瘫痪。
突然变成了残障人士,让唐占鑫备受打击。而由于有留学德国的经历,她也开始不自觉地拿德国的残疾人事业与中国进行比较。她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
“德国当时的无障碍设施就已经非常完备了,在马路上也经常可以见到残疾人。但那个时候的中国,无障碍设施还没有普及,残疾人坐地铁非常不方便,只能选择打车,打车有时还会遭遇到拒载。”唐占鑫说。
不过,15年后的今天,唐占鑫亲身经历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巨大变化。她自己实现了康复、就业,以及成立社会组织的过程,还亲眼目睹了无障碍设施的广泛普及。
“现在乘坐地铁,不仅硬件方面无障碍设施多了,坐地铁方便了。大众对于残疾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大家开始帮助残疾人了,很多人都特别友好,而不是原来那种厌恶的态度。”唐占鑫说。
时至今日,唐占鑫还会时不时地拿中德之间的残疾人事业进行比较。她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小多了,德国依然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但中国已经迅速赶上。
为什么中国的残疾人事业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唐占鑫也一直在思考着这一问题。她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的时代,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二是由于我们有一个父母般的残疾人保护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唐占鑫说。
前段时间,唐占鑫刚刚参加了“康复国际”亚太区大会,跟许多其他国家的残障朋友进行了交流。她感觉到,中国的残疾人很幸福。这是因为,在中国,中国残联不仅是残疾人保护制度的制定者,更是兢兢业业的落实者。
“我看到很多中国残联的工作人员,包括社区的工作人员,他们真的是辛辛苦苦制定完政策之后,再深入基层去落实,并且还跟残障朋友交流,了解更多的需求。”唐占鑫表示。
“相比之下,国外很多国家则采取‘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欧洲、美国都没有中国残联这样的组织。他们的残疾人保护法律可能很完备,但是落实的时候只能依靠社会组织,推进的力度要比中国差很多。”唐占鑫说。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如今,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保护模式也在走出国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促进国际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白皮书显示,中国认真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责任和义务,根据《残疾人权利公约》规定于2010年提交了第一次履约报告,接受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审议,又于2018年提交了第二、三次合并履约报告。
同时,中国还是《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核心人权公约的缔约国,公约所确定的残疾人权利得到普遍尊重和保障。中国还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于2015年提交了最新一次履约报告。
“中国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是第一批签署并且加入《公约》的国家,我们积极推动将残疾人事务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展‘一带一路’残疾人领域合作,促成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和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残疾人事务的合作机制,还首倡发起‘亚太残疾人十年’活动。”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表示。
中国积极参与和承办有关的国际残疾人会议和活动,成功承办了2007年上海特奥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已经出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称号。
此外,中国还积极主动向联合国、有关国际残疾人组织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和物资支持,向埃塞俄比亚、布隆迪、蒙古等十多个国家捐赠残疾人辅助器具,向东南亚海啸受灾国捐赠救灾款物并向残疾人定向捐赠,向国际残奥委会发展基金捐款,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经济体和非洲国家残疾人提供能力建设培训。
2016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就任康复国际主席,资助建立康复国际非洲基金和康复国际全球残疾人事务发展基金。
“2014年,我赴波兰华沙参加康复国际主席竞选。我能当选和连任主席,正是各国代表对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进步的认可。”张海迪表示。
中国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已经获得了国际赞誉。2003年,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获“联合国人权奖”,成为历史上首获此奖的中国人和残疾人。2012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又获得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残疾人权利领袖奖”。
“2016年,中国举办纪念《残疾人权利公约》通过十周年大会,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对我国人权保障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海迪说,“不久前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女士和第74届联大候任主席班迪分别到中国残联访问,也对中国在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高度赞赏。”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