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省 见习记者 隋娉娉 深圳报道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太阳将膨胀吞噬整个太阳系,地球面临毁灭,与此同时,地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一半的大陆面积被海水淹没,为求生存,地球上一半的人口钻进地底下的人工地下城,并开启“流浪地球”计划。
而在近日于深圳举办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却展现出诸多将科幻变为现实的样本,例如有意向在广东沿海进行试点建设的海洋漂浮城市,以及珠江口东岸的海洋新城。
海洋漂浮城市绿色人居系统1:40模型
“中建钢构正在研发的海洋漂浮城市是为人类未来移居海洋做准备。”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下称“中建钢构”)高级海洋结构工程师李艳臣在海博会期间这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海洋新城”展位上,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在珠江口上规划出了一个将红树林保育与城市功能、公共活动有机结合的发展空间。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是全球人类都将面对的问题。对岛国和沿岸城市居民来说,海上居住成为一个全新的希望,对于所有人类来说,海洋也无疑成为了生活居住的下一个前沿。
解决生态危机的海洋漂浮城市
海洋漂浮城市从2014-2015年立项,李艳臣说,研发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国家对海洋开发的政策,另一方面则是解决陆地或沿海城市的空间问题。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到了本世纪末,海平面会上升26至82厘米,届时,太平洋低洼小岛会面临失去土地的危机。
“像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岛,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其海平面上升,岛屿面积在减小,当地政府就和美国与新加坡的公司规划建设海洋漂浮城市。”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态困境,以及人类对于海上生活的向往,中建钢构研发出目前正处于概念性建设状态的漂浮城市。
李艳臣向记者介绍,漂浮城市采用类似积木原理的模块化技术,以单体建筑为主,可按需求控制大小。“依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提前做规划设计,从而决定采用哪些设备设施。如果需要能源供应就会单独设立动力区域,如果用于人居就会将房间采用陆地建造,再配备太阳能、污水处理装置和海底淡化装置等,最后将若干单个模块组合起来。”
海洋绿色人居系统由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再生能源设备间、洗衣房、杂物间、楼梯井、洗手间等模块组成,可以自主供水供电,为从事海洋开发提供生活空间。
不过,由于漂浮城市规模庞大,落成后首先需要用海的审批,涉及到海权问题,漂浮城市的营运也许会受其他政府的法律限制。李艳臣向记者表示:“在目前,海洋漂浮城市还处于概念阶段,它与临海有关,出境也有法律法规要求,且资金投入也非常大,所以首先肯定是由政府来主导而不是企业或个人来主导。”
实际上,中建钢构并不是第一个研发海洋漂浮城市的企业。一家名为Oceanix的国际非营利组织也正在建造一个由木头和竹子组成的六边形漂浮岛群,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实验方案;全球首个漂浮国家即将在2022年于太平洋岛国法属玻里尼西亚建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引致海平面上升的其中一个方法。
但也有科学家对海上生活的设想持怀疑态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警告说:“人类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将能源消耗、粮食生产、住房和海洋环境交织在一起,是个巨大的挑战。”
漂浮城市能否成功从概念走向实体?它又是否会成为富人的游乐场?我们将于未来找到答案。
海洋新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下的蓝图
与海洋漂浮城市相比,位于珠江口东岸、深圳大空港规划区西北部的海洋新城有着更明确的样板规划。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海洋新城是深圳继前海之后的又一个承载国家战略的稀缺性增量发展空间,志在打造深圳拥抱海洋、构建世界级湾区中枢、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先锋范例”。
海洋新城设计采取岛式用海形态,与自然互联,将红树林保育与城市功能、公共活动有机结合,打造近距离、规模化、可参与的红树与潮汐滨海自然景观;策划超级码头、超级街区、蓝色智港等极具海洋特色的公共功能中心,与国际会展中心联袂打造湾区面向世界的蓝色窗口;构想观海山丘、悬日大道、空中云台、潮汐水道等海味十足的公共空间,实现全域海景感知,鼓励更多的人本活动与社群交往,最大限度增加市民亲水、观海的体验,构建人与海洋的生命共同体。
海洋新城样本模型
秉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营造高品质空间环境的原则,海洋新城规划面积7.44平方公里,由滨海会议中心、海洋博物馆、湿地公园、九年制学校、海洋科研所、综合医院、海洋总部大楼、海景酒店、超级码头等组成。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大湾区正在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先进制造业发达,蓝色产业资源集聚,为海洋新城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配套及服务。
李艳臣向记者表示:“在深圳成为先行示范区以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提出之后,我们公司尤其重视海洋领域,也一直与深圳海洋局有密切联系。中建钢构本身是以陆地建筑为主的企业,我们也想为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一些央企能够力所能及的支持。”
作为本次海博会的参展商,中集集团下属企业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规划经理王世水向《华夏时报》记者说道:“深圳的海洋经济气氛特别浓厚。这次展会不仅加深了同业界同仁的交流和理解,也打开了与国内外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各涉海企业沟通和合作的窗口。我们将持续投入研发创新,用中集方案助力中国渔业向绿色、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无论是已有意向在广东沿海进行试点建设的海洋漂浮城市,还是位于深圳宝安的海洋新城,它们都为深圳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高了影响力。
由此,海洋漂浮城市为人类下一个居住空间提出了设想并实施构建;而海洋新城将建设成为全球海洋治理的战略合作平台、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标杆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洋科创高地,为人类海洋事业开辟了新径。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