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91022155530E5dCuza7fP.jpg

系列报道之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养老第三支柱亟待发展

陈锋 梁银妍 2019-10-22 17:38:39

本报记者 陈锋 见习记者 梁银妍 北京报道

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支柱是由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由用人单位主导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由家庭或个人安排的养老储蓄计划,即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中国的三大养老支柱,第一支柱“独大”,一木独支,压力很大;第二支柱规模“狭小”,覆盖面窄,扩面困难;第三支柱刚刚起步,但仍属“空白”,因此有很大发展空间。

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2019年编印的《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数据显示,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4,2050年前后将超过1/3。

该报告还指出,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老年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从1999年末的1/10,上升到2018年底超过1/6。

2019年8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其中提到,就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当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时,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8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0—14岁人口占比降至16.9%,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该报告也提到,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将加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压力,减弱人口红利,持续影响社会活力、创新动力和经济潜在增长率,是进入新时代人口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和挑战。

养老金缺口待弥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范建军在《中国养老金的可持续性研究》中提到,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自2015年起,已出现明显的资金缺口,而且还有逐渐扩大趋势。如果再考虑个人账户普遍“空账”运行的情况,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更大。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供养比”不断下降,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他还提到,2012年以来,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能够满足即期支付的月数逐年下降,至2018年底,基金累计结余仅能满足13.6个月的即期支付。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结余资金,抵御未来养老金支付风险的能力在逐年弱化。

从养老金替代率来讲,社科院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我国社会保障开展陈述(2019)》指出,现在中国乡镇员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均匀代替率为45%左右。这意味着,如果你目前的月收入为1000元,退休后,你大概能领取到450元。

依照世界劳工组织1994年发布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55%是养老金代替率的警戒线,若养老金代替率低于这个数据,退休者的生活水平将严重下降。多家研究机构研究显示,养老金代替率超过70%时,退休人员才能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

再来看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

中泰证券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中国有8.9万户企业设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2438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结余15596亿元。对企业年金进行补充完善的还有面向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目前交纳企业年金主要是央企、国企和部分试点单位,相较于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的参与度明显不足。

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2018年末,中国领取养老金人数约2.8亿人,占同期总人口的20%。其中,领取企业年金的人数为156万人。自2012年以来,领取企业年金的人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这意味着,养老涉老公共支出规模将不断扩大。如何解决数亿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使得“老有所依”,是重要的改革任务之一。

养老第三支柱仍在起步当中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三大支柱规模严重失衡。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第一支柱存量资产约5.8万亿元,占比逾7成;第二支柱存量资产约2万亿,占比约3成;第三支柱刚刚起步,占比微乎其微。

与中国相似,美国的养老体系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美国投资协会(ICI)数据显示,2018年末,美国养老金规模为27.2万亿美元。第一支柱养老保险规模为2.0万亿美元,占比7.4%;第二支柱雇主补充养老金计划规模为16.6万亿美元,占比61.0%;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规模为8.7万亿美元,占比32.0%。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成为支撑美国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金证券研究显示,在成熟的养老保险体制中,第一支柱应当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第二支柱是主要的保障来源,第三支柱满足更高的生活水平需求。

董登新认为,中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支柱“独大”,一木独支,压力很大;第二支柱规模“狭小”,覆盖面窄,扩面困难;第三支柱刚刚起步,但仍属“空白”。就第一支柱来讲,目前已占绝对优势,发展较为困难。而对于第二支柱,由于五险加两金(企业年金与住房公积金)的缴费负担过重,而企业又正在减税降费,目前要求企业年金扩面不现实,而且扩面难度也很大。

他补充指出,第三支柱与家庭理财相关联,比较易于从投资角度进行引导,鼓励国民开展养老储蓄,这有利于改变人们“短炒、赚快钱”的理财方式。再者,个税递延的商业养老保险,兼有养老与保险的双重功能,它以个人账户为载体,以养老保障为最终归宿。当然,个人养老金产品不仅只有“保险版”,还可以有“银行版”、“基金版”、“券商版”。比方,只要将现有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嵌入“个税递延”的优惠政策,就变成了“基金版”个人养老金。

“保险版” 第三支柱养老金带来的启示

2018年4月12日,中国首次推出“保险版”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财政部、税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宣布自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并表示一年期试点结束后不仅将扩大覆盖地域,而且将扩大投资产品,公募基金有望被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的投资范围。

一年过后,试点表现不及预期。某公募FOF研究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是试点地区均为发达地区,范围和性质都十分有限;二是,一年期收益率1%-2%,而一年期定存的收益率也能达到1.5%,对投资者没有吸引力;三是,申报流程复杂,无论针对公司还是个人,都十分麻烦。

董登新认为,自2018年“保险版”个人养老金产品落地实施以来,整体推广效果确实不如人意,销售规模也不大。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国尚未建立收入申报制度,公民报税、纳税意识比较淡漠,对“个税递延”的优惠政策反应比较迟钝;第二,中国家庭理财仍以短期投资为主,“短炒、赚快钱”的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第三,中国国民养老储蓄教育只是刚刚起步,金融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并在个人养老金产品研发与创新上下足功夫,真正以长期稳健的投资绩效,赢得信任和青睐。

尽管“保险版”第三支柱出师不利,但却给养老第三支柱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孙洁据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明确发展定位,明确税延养老保险与一二支柱的互补兼容关系;二是坚持第三支柱的市场属性和金融属性;三是在新税法的政策环境下调整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相关试点政策;四是降低领取阶段税率, 扩大政策覆盖人群;五是优化税延额度政策,针对不同群体给予不同的优惠额度;六是建立自动加入、缴费配比等机制, 加快提升市场参与率;七是税务申报、税前扣除应实现去雇主化、平台化操作。

编辑:刘春燕 主编: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