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梁银妍 本报记者 陈锋 北京报道
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这两天“风头正旺”。2019年10月25日,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正式落地。随后这一周内,各家基金公司迅速发布投顾品牌,在投顾业务战场比拼。
但回顾历史,早在7年前,时任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五处处长李莹提道,基金销售应向投资顾问转型。7年后,基金投顾试点姗姗到来,未及试点经验出炉,基金行业内外又出现更多争论。
千呼万唤始出来
2019年10月2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方才落地。首批试点公司包括,华夏基金全资子公司上海华夏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嘉实基金全资子公司嘉实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中欧基金旗下销售公司中欧钱滚滚基金销售有限公司、南方基金和易方达基金。
试点通知出来后,行内一片“欢呼”。有市场观察人士称,公募基金向着“买方时代”跨出重要一步。与此同时,华夏财富率先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其投顾业务准备情况和发展规划,意在抢滩基金投顾业务。
然而,未及试点经验出炉,基金行业内外又对此产生更大争议。为什么试点选择公募基金或其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天然绑定的投资顾问试点,如何保证其“独立性”?基金投顾出台之后,又将如何处理与公募FOF的关系?一旦首批五家试点运作完毕,对于其他销售机构来讲,是否又将面临获取投顾牌照的压力?
天相投顾投资研究中心负责人贾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次实行基金投顾试点,实则是为此后投顾业务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和经验。
但开展基金投顾业务并非监管层心血来潮。
2012年12月,时任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五处处长李莹,在一场基金高峰论坛上表示,作为基金行业的两驾马车,基金投资和基金销售都面临重要转型。基金投资面临从传统公募产品投资向全面资产管理转型,基金销售面临从交易通道式的产品销售,向以客户为中心多产品理财配置的投资顾问模式转型。
她进一步解释,从基金行业来看,经过十年发展,基金投资人仍以散户为主,市场买方力量过于薄弱,类似股票市场,需要将基金销售的角色进行转化;从基金产品来看,随着资管业务全面放开,未来投资人面对的投资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复杂程度,都将使普通投资人更需要依赖专业投资顾问,为其量身定做理财解决方案;从基金销售来看,受历史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在信托产品销售中具有强垄断地位,不利于形成多元化的销售体系。
这为此后推进基金投顾业务,埋下伏笔。
2016年7月,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洪磊提及,应研究设置投资顾问牌照,允许符合条件的专业机构和个人从事投资组合管理服务。在2017年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尽管洪磊并未直接点出投资顾问牌照,却隐晦提道,在基金行业存在“只管不募”或“只募不管”的情况,在代销关系中,销售机构对投资者负有的责任与基金募集人对投资者应该承担的受托责任有显著区别,并由此带来一些不恰当的销售情况。
2018年11月,在第二届“养老金与投资”论坛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证监会推进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基金组合配置服务,将散户短期交易性资金逐步转化为长期配置性力量。
如今,基金投顾试点终于出来了。
改与不改间,监管千万难
在华夏财富的新闻发布会上,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表示,基金投顾业务的诞生是行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所提出的需求。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面对难以捉摸的市场和五千多只公募基金产品,投资者需要的不再仅仅是理财产品,而是一个投资解决方案,一项贯穿投资全程的陪伴和服务。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总数5813只,总规模达13.77万亿元,而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为1.13万亿元和1.86万亿元,占比分别为8.2%和13.5%。
根据历年数据来看,自2002年以来,公募基金总规模从0.12万亿增加到13万亿,权益类基金占比却呈下滑趋势,近几年,随着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大火,权益基金的规模更是停滞不前,至今未突破2007年3万亿规模峰值。也就是说,12年来,权益类公募基金不增反降。
公募基金资深市场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于公募来讲,13万亿的业务,大概3万亿左右的权益产品结构,实际已经偏离基金公司的主业。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讲,通过专业技能和投研能力,能够挑选出优质股票,但如今权益类基金做的并不多,反倒是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借助政策优势,赚了多少钱。
他补充,反过来说,基金公司这些年来,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是依靠牌照和政策照顾赚钱。如今银行理财产品正蓄势待发,如果公募基金不去发展权益型基金,建设投研能力,未来堪忧。
某私募基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显而易见,目前公募的发展正处于瓶颈期,监管也一直为此而努力,那么在此时提出基金投顾试点,也不足为奇。目前股票4000多只,公募产品5000多只,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出现,产品的数量级只会更多,到时候,公募的优势在哪?一定是它的专业化。无论是前段时间证监会提到的,权益产品无感式审批,还是这次的投顾试点,实际都和早前“深改12条”的思路一致,即推动公募机构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实则为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和直融体系的发展。
实际上,基金投顾试点只是第一步。对于基金投顾来讲,后续要不要发投顾牌照,怎么发,发给谁?如何制定行业规范,比如像基金账户怎么设定,资产配置的标的选择,投资顾问如何做到勤勉尽责等,都需要试点过后,再进行讨论。贾志表示“这个工程很大,目前试点只是起点。”
促基金销售向买方转变 投顾试点并非“孤掌难鸣”
上述私募基金人士提道,所谓基金投顾业务的出现,实则是基金销售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即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改变。但试点公司从公募基金做起,其效果如何让人质疑。
某北京公募基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试点来看,均为基金公司或其子公司,如何保证其“独立性”?基金投顾以投资人为核心,针对的是哪部分投资者?如果针对高净值人群,对于基金公司来讲,如果有这样的直销客户,也很难“放手”建议他们跟投其他家的产品;如果针对长尾客户,FOF产品将更有效率。更难的一点是,目前无论哪个行业都没有形成为服务付费的主流,券商投顾发展多年,后来打佣金战的核心,也不是为了咨询服务费,而是交易费的战役。“多年以来,提供咨询服务,是为了完成交易的附加价值,再直白点,为了卖而提供的。你见过哪个售后服务还收钱?”
对于基金公司来讲,想要打开这个局面,十分艰难。目前试点的基金公司,实则也处于相对尴尬的场景之中。贾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五家公募机构,现在确实也很尴尬,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甘当小白,压力还是蛮大的,当然对行业贡献也很大。
他认为,公募基金投顾业务的关键仍在于长尾客户;对于基金子公司来讲,基金投顾是否应以子公司来运作,基金公司的制约少一点,客户的体验感也更好;至于做投顾的业务,资产配置的组合拳,是配置别人家,还是自己家,始终要看这套“组合拳”是否有资产配置的思路和获得收益的能力,仅仅“拉郎配”,或者就是为了迷你基金保壳,或者产品冲量,“对于投顾来说,这么干是自杀式行为。”
就公募FOF与基金投顾的关系,贾志提道,公募FOF仍是一个产品,这就意味着FOF仍具有产品的特点,同6000只其他公募产品一样,要在渠道里面争曝光率,争话语权,除了基金经理的能力,还要依靠市场部,还有渠道营销能力,以及代销机构的认可,并且和客户解释清楚,什么是FOF?和LOF、ETF有什么区别?“公募FOF和基金投顾本质不同,它的蓝海是在养老目标基金。”
另一方面,促使基金销售向“买方市场”转变,基金投顾试点并非“孤掌难鸣”。
2019年10月18日,青岛证监局发布核准青岛意才财富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青岛意才”)申请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批复。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2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基金销售机构股东进行了调整,在独立销售机构股东条件一栏中,新增“境外股东”一项。如此,青岛意才也成为销售新规之后,首家获批的外商独资基金销售机构。
某城商行业务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国外的财富管理公司,是以投资者为核心。在国内,由于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未完全区分,像一些财富管理公司,实则还是以卖方为核心的销售公司,现在引进外资基金公司,台子搭起来,接下来就看各方表现。当然至于未来表现如何,还需时间验证。
见习编辑:高艳云 主编: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