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911151726555byXRGS6Gg.jpg

香港居民大湾区购房再获便利 大湾区9城“银十”成交升多跌少

李未来 黄琼 2019-11-16 12:00:06

本报记者 李未来 见习记者 黄琼 深圳报道

11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介绍了16项即将展开的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第一条是,便利香港居民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购买房屋。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获豁免所需的在本地居住、学习或工作年限证明,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及社保条件,使香港居民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这项措施可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以及退休后在内地生活。

“香港居民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意味着香港居民有可能突破只能购买住宅类商品房的限制,可以购买非住宅类商品房。

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地,大湾区的楼市便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金九银十,大湾区九城楼市成交情况各有不同,深圳成关注焦点。

香港居民赴大湾区购房再松绑

香港居民在享有与广东省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的购房政策并不是第一次提。

2009年广东省实际上实行过香港居民享有与广东省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的政策。在广东省政府2009年3月3日出台《关于促进我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粤十五条)中,第十二条规定“港澳台居民在广东省境内购买住房,执行内地居民同等政策”,但又明确规定了该政策的执行时限,即此条款“暂定执行至2009年12月31日”。即自2009年3月起,港澳台居民个人在广东省境内可以购买2套及2套以上住宅类商品房(当时全国尚没有限购政策),也可以购买非住宅类商品房。直到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通知》(国十条),国家重启限外令。

直到2010年5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深圳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意见》(深十三条)要求“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有关政策执行”,才正式重启限外令,重新限制港澳台居民在深圳购房。因为限外令突然重启,在该政策出台后的2010年到2011年,深圳出现了一波港澳台买家的解约潮。

11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召开,林郑月娥公布了十六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出香港居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购房,获豁免所需的在本地居住、学习或工作年限证明,以及缴纳个人所得税及社保条件,使香港居民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这项措施可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学习、就业,以及退休后在内地生活。

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律师周争锋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政的突破点在“香港居民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这一句话,意味着香港居民有可能突破只能购买住宅类商品房的限制,可以购买非住宅类商品房。

“金九银十”下的湾区楼市众生相

香港居民赴大湾区购房政策利好再次引起一波讨论。在刚过去的10月,大湾区九城成交情况也是各不相同。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10月大湾区9市商品住宅成交491万平,佛山、惠州成交面积超百万平。9城成交同比情况升多跌少,其中珠海、肇庆和深圳等城市的成交同比去年上涨超50%,而广州、东莞、惠州和江门的增幅则在3%-16%之间。佛山、中山成交面积同比去年有所下降。

土地市场方面,10月大湾区土地供应集中在广佛肇深莞惠,其中深圳集中供应7宗涉宅地,或支撑下月成交走高;从成交上看,大部分城市成交量下滑,除东莞城区优质地块溢价40%成交外,其他城市地块低溢价或底价成交为主流,此外,广州、深圳和珠海撤牌现象增多,地市降温信号进一步增强。

“银十”湾区九城开盘去化率跌多升少,深圳在先行示范区利好刺激下楼市稍有回暖,去化率环比增加14个百分点至56%,处于今年来较高水平。

深圳中原董事总经理郑叔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之间的融合加速,相互之间的竞争与机遇并存。从长期看,大湾区长期价值犹存,增长潜力仍在,随着大湾区融合,外部人口将越来越多地向大湾区聚集,大湾区内部人口流动也更为频繁,市场需求必然增长,大湾区楼市整体看依然向好。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不断融合,港澳居民进入内地9市生活、工作的壁垒会越来越少,本次购房条件的减省,就是其中一项体现。而对于大湾区楼市来讲,带来的是利好消息,因为购房条件的减省会使港澳居民的购房变得更加便利,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购房进程。但她认为这个政策对于港澳同胞购房数量上增加会是长期性的,应该不会在短期内突然爆发。而由于港人在深圳购房,本来就不需要提供居住和工作证明,因此就该政策来看,有利好因素,但不是非常明显。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