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0218190120Gc7lbCvzlM.png

解读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助贷有望纳入监管 互金机构积极转型

刘陈希婷 2020-2-18 19:49:04

本报记者 刘陈希婷 北京报道

饱受争议的助贷业务或将迎来曙光。

近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完成了第二次内部小范围征求意见。据了解,《办法》明确了“互联网贷款”和“联合贷款”的定义,除线下信评线上放款、房抵贷等贷款类型外,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绝大部分以银行为资金方,针对C端消费贷和B端小微企业贷的助贷和联合贷款业务均将被纳入管理范围。

中信证券非银金融团队表示,若助贷和联合贷顺利被纳入监管,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起点。银行独立风控底线不变,为普惠金融预留的发展空间超预期。

助贷曾饱受争议

所谓助贷,是指资金方和第三方中介机构即助贷机构合作,共同为目标客户提供贷款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总监莫秀根说,通常情况下,由助贷机构提供获客、初筛等必要的贷前服务,由资金方完成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然后,资金方为借款人发放资金。

根据京东数科发布的《助贷业务:主要争论和解决方案》指出,助贷业务可分为三个基本模式:客户支持型、资金支持型和风控支持型,其中客户支持型助贷早就存在,是银行贷款业务中的常规操作;资金支持型助贷本质上属于联合贷款,助贷机构与银行联合授信、联合出资、共担风险;风控支持型助贷是助贷机构向银行等提供风控信息、技术和模型服务,其本质是“风控信息服务商”或者“风控技术服务商”。

“一方面,助贷机构串起了消金市场的C端需求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诸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得以借势下沉投入掘金小微金融”。有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助贷业态的存在,很好地衔接了两端,银行和机构各有所求。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监管对助贷却一直保持警惕。

2017年底,互联网金融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了助贷的业务边界,不准碰核心风控。

2018年初,在上述《办法》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又果决地限制了助贷的地理边界,不许跨区域经营。

2019年10月,北京银保监局在《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明确指出,良莠不齐的助贷机构容易引发违规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和信息管理风险。

“助贷很容易出现助贷机构与借款人串通,套取银行贷款;助贷机构为追求更高的服务费,故意降低推送给银行的资产质量要求,盲目扩大贷款规模。此外,由于市场上的助贷机构良莠不齐,如果它们缺乏足够的数据与信息管理经验,很有可能丢失客户资料,甚至泄露客户数据。”上述资深人士说。

有望迎来规范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办法》首次对贷款合作机构以及合作方式进行规范,也给外界带来了诸多亮点。

一是以银行为资金来源的助贷和联合贷款相关方均被纳入管理范围。《办法》明确了“互联网贷款”和“联合贷款”的定义,除线下信评线上放款、房抵贷等贷款类型外,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绝大部分以银行为资金方,针对C端消费贷和B端小微企业贷的助贷和联合贷款业务均将被纳入管理范围。

二是商业银行除了核心风控环节需独立自主外,其它环节均可与三方公司合作。《办法》罗列了细分合作领域,具体有:与银行合作进行营销获客、联合贷款、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催收等方面的机构均被定义为合作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电商、大数据公司、信息科技公司、贷款催收公司等,基本涵盖了消金产业链的核心关联方。

三是要求商业银行对助贷机构进行总行层面的准入管理,合作机构门槛料将提升。叠加当前存在的部分捆绑销售、变相担保等模式将被逐步清退,预计银行风险偏好会下降,助贷平台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四是通过资质和产品评估报告实现日常监管。《办法》要求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向监管机构提交书面报告,包括业务规划、风险管控、拟上线产品等。每个互联网贷款产品上线前,应当于不晚于上线前30个工作日提交独立的产品评估报告。

五是未强求放款银行属地化。《办法》对异地授信与线下业务监管标准保持一致,并未明确禁止,但原则上要求其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及无实体线上经营的民营银行除外。

此外,《办法》未划定联合贷款出资比例和余额比例上限,由银行自主进行风控管理,同时放开助贷业务发展空间。而对于投资风险,则主要通过规定单一客户授信上限、期限上限及资金用途等,来防范共债风险、短借长投风险、包括房产在内的投资风险。

中信证券非银金融团队认为,若助贷和联合贷顺利被纳入监管,将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起点。但同时也要考虑政策落实进度低于预期。

互金机构积极转型

助贷虽饱受争议,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监管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用“一刀切”的方式误伤助贷业务。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助贷是新形势下金融产业分工细化与合作深化的外在表现,也是现阶段金融科技输出的主要载体。限制助贷,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中小金融机构的转型动力。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助贷行业未来仍有较大前景,互联网时代流量端优势仍掌握在运营能力较强的金融科技类机构手中,持牌金融机构也需要这些流量助力。

事实上,从上市互联网金融机构陆续披露的2019年三季度报可以看出,获取持牌金融机构资金做助贷业务已经成为了行业内最明显的趋势。

从已发布三季度财报的几家互金机构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乐信三季度通过为各类金融机构服务获得的金融科技收入达到19亿,比去年同期的5.58亿增长238%;趣店平台交易资金100%由持牌金融机构提供,共与100余家持牌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资金余额增长至384亿元;在拍拍贷平台上完成的成交金额占总撮合额的比例,已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20.4%上升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75.1%,2019年10月以后平台所有撮合额更全部来自机构。360金融科技服务促成的交易,占放款额总量的20%,较上一季度8%有大幅提升。

此外,上述几家机构也都在财报中表示,此后会继续扩大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的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将资金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助贷业务规模和助贷资金来源成了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的助贷业务竞争的重头戏。

记者还发现,自《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以来,不少互金机构的股价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备案无望,助贷成为了我们业务转型的下一个方向。”一位网贷平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坦言道。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