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未来 见习记者 黄琼 深圳报道
为尽快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近期举行的中央高层会议多次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5G基建及应用、光伏电网及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及充电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7大领域归类,并冠以“新基建”这一概念。
各地也纷纷响应,新基建项目陆续发布。截至3月11日,已有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20逾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新基建的提出,引发不少讨论。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和汶川地震对经济的冲击,中国开启了“四万亿刺激方案”。 2020年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新基建作为促进经济复苏的方式被提上了日程。新基建“新”在何处?新基建的出现将对传统房地产行业将带来哪些影响?《华夏时报》记者由此也采访了业内一些专业人士的看法。
2018年提出 新基建“新”在何处?
基础设施建设往往被用来作为平衡经济波动的重要手段。不同于以往基建概念,新型基础设施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市场将5G基建及应用、光伏电网及特高压、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车及充电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7大领域归类,并冠以“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这一概念。
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1月3日,2020 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 。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央对新基建的扶持力度加大。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2月23日,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3月4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明确了未来三大需求的发力点,新基建是投资驱动的主要抓手。预计今年整体基建投资增速可能至少在8%左右,当前新基建占总基建投资的比重可能在10%-15%,新基建增速会快于整体,未来3-5年其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至15%-20%。
专家:新基建将对房地产起支撑作用
新基建的提出,对传统房地产行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由此,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期国家对于强化新基建的投资有比较多的政策引导,这个是正常的。从去年贸易战带来的经济下滑,再加上今年年初的疫情,都对整个对宏观经济层面影响较大。在这个情况下,要保持经济的平衡发展,无非就是促进贸易、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目前贸易面临很大的困难,消费更多是靠市场层面来推动,相对来讲,短期内维持经济增长的方向,促进经济发展就是投资。而政府方面来操控的便是基建投资。
宋丁认为,新基建代表着未来的一个大的方向,投资额也可以迅速拉上去。从长远来看,新基建的建设对传统房地产有支撑作用,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三大投资互相都是有支撑关系,一旦基建的大规模、高额度投资,通常会相对拉动房地产投资和支撑。
加大新基建是提振经济,快速消化疫情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表示,2008年的4万亿的投资的确带动了GDP的快速增长,当然也导致很多资金流入到房地产这个“大蓄水池”,这是房价出现上涨的重要原因。
张波认为,从今年的新基建来看,对于房地产依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目前政策对于稳定房价有着明确要求,金融侧对于房企的支持力度提升也十分有限,预计新基建投资流入到房地产领域的情况会和2008年有明显不同,流入到房地产住宅开发领域的资金依然可能被严控,但可能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其他领域例如租赁、商业地产带来一定利好,对于房地产上下游相关行业或带来更多利好。
时代地产集团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岑钊雄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去年开始新基建的很多项目都在投,包括5G、城轨、大数据等一系列都在安排,只是没有作为专门的提法。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国家层面应该会有更大的决心加大这方面投入。
至于新基建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岑钊雄认为,“目前来讲,新基建跟房地产行业的关系密切,包括社区中5G、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以及我们在视频传播的速度方面等,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基础设施的支撑,使很多事情做得更加便捷,对于我们这个行业肯定是带来最直接的帮助。”
社区是承载生活重要的落脚点,也与外界连接。物联网快速发展,也带来坚实的设施基础,对行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推广的基础。岑钊雄表示,“我个人认为今年创造这个机会,让新型基础设施可以建得更快一些。我相信不单是房地产行业,对于老百姓的生活、社交、购物等各方面都带来了便利,同时对国家产业升级等方面,也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