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省 见习记者 陈奇 深圳报道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今海外疫情持续,一度“抢滩”布局跨境支付业务的持牌支付机构也难免心生踌躇。
“公司的跨境业务主要服务于跨境电商,疫情期间国际物流不通畅,消费需求下降带来支付需求下降,目前公司的跨境支付业务的交易量下滑很严重。”广州某持牌支付机构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3月19日,商务部外贸司一级巡视员江帆在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目前疫情在全球呈现蔓延之势,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贸企业可能将遇到外需不振、订单减少等问题。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华南地区多家支付机构了解到,由于跨境外贸交易从发货到最终货款到账,中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交易量的变化暂未具体在数据上体现,不过行业从业人士还是可以切身感受到整体交易量的缩水。
海外疫情影响外贸交易,跨境支付行业受到间接冲击,但也有受访支付机构认为,跨境新兴市场潜力巨大,加之中国移动支付的先发优势,公司相信跨境支付业务未来可期,仍会继续加快深耕布局。
逆境之下心怀希望显得难能可贵,行业难题则必须去面对。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的跨境支付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存在包括反洗钱难等诸多痛点,这也为下一步业务的开拓增添了不确定性。
主要靠跨境电商推动 “报复性”增长很难出现
行业数据显示,跨境支付发展的三大动力为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和海外留学,其中,具有外贸特征的跨境电商发挥最主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大约在10万亿元左右,持续增长的市场规模为跨境支付业务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断直连、备付金上缴以及国内C端支付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不少支付机构通过布局跨境支付业务获取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据艾瑞咨询近期发布的《2020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便捷的跨境收付款手续,高效的到账速度以及对卖家和平台多元化动态需求的灵活应对等优势,超越银行和汇款公司,成为跨境零售电商支付领域的主角。
虽然外贸交易市场处于被冻结的状态,但消费需求不会消失,在海外疫情过去之后,国内的跨境支付业务是否会迎来“报复性”增长的可能?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于对疫情期间的补偿性消费,国内的跨境支付业务或许会呈现补偿性反弹,很难出现报复性反弹的情况。”
此次疫情持续的时间和范围不同以往,已经涉及到全球贸易链、产业链重构的问题,“国内产业链一个月两个月就能恢复,但全球产业链的恢复或许需要四个月五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它涉及的环节更多。”黄大智向本报记者指出。
鉴于跨境外贸电商的恢复尚需时日,跨境旅游以及海外留学或许是国内支付机构在发展跨境支付业务时短期之内需要考虑的方向。
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4972万人次。另外,2018年,我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据银联国际的报告,中国留学生每年消费规模至少在3800亿元人民币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场潜力无疑为作为跨境金融服务重要基础设施的跨境支付创造了巨大想象空间。
“持牌经营”成为趋势 反洗钱能力有待提升
具体来看,跨境支付业务分为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以及跨境外汇支付业务。按照规定,支付机构开展电商跨境外汇支付业务首先需要有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其次需要外汇管理局的批复文件。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不需要外管局的批复,由各地央行分支机构发布相关文件即可。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3年开始,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启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前后共有30家支付机构被纳入试点范围。2019年4月,《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印发,要求此前参与试点的支付机构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完成名录登记,进而拿到正式的“跨境外汇支付牌照”。
不过,截至目前,正式取得跨境外汇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仅有10余家,整个华南地区更是仅有财付通一家。
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在早前开展跨境外汇支付试点的几年中,多家试点支付机构违规现象严重,甚至有高达数千万元的罚单,被外汇管理局行政处罚的机构占比将近一半,可见外汇管理局对于正式资质的审慎考虑。”
“跨境支付业务的洗钱、合规风险很高,不仅仅要满足国内的监管要求,还要满足境外的监管要求,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所面临的监管风险要远大于国内支付业务,技术实力不足的支付机构不容易介入进来。”黄大智指出。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跨境支付领域长期存在的成本高,交易时间长等痛点,业界对于区块链技术抱有较高的期待。理想的情况是,以区块链支持的B2B与P2P支付将可降低交易成本达40%至80%,平均交易时间可从目前的标准转账程序的2-3天缩短至4-6秒。同时,区块链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等特点,加强了跨境支付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透明性与低风险性。
鉴于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支付技术体系的融合集成还存在一定困难,上述理想状况并非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业界认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跨境支付业务,首先要解决高频率交易的问题,如果无法保证比既有的跨境支付方案更具优势,那么它将很难得到普及。
外汇支付业务范围扩大 跨境支付牌照发放或将提速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监管部门陆续释放出跨境支付利好政策信号。今年2月份,国家外汇局明确表示,适时扩大支付机构外汇业务范围。这一信号,在支付业内看来,可增加业务拓展机会,也将促进更多支付机构加入跨境支付市场。
本月1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发布关于优化外汇管理,支持涉外业务发展的通知,支持更多的银行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的通知》(汇发〔2019〕13号),在满足交易信息采集、真实性审核等条件下,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提供结售汇及相关资金收付服务。
黄大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目前获得正式跨境外汇支付资质的支付机构只有十几家,但不排除后续会有更多的机构参与进来。目前,境外支付机构如空中云汇、PayPal正在大力发掘这一市场,我个人看来,这个牌照的管制会逐渐放开。”
相比较而言,境外跨境支付机构业务范围,支持的外币种类等方面更具有竞争优势。
黄大智表示:“支付完全是基于场景服务的,国内的中小支付机构布局跨境支付业务可结合自身的优势专注于某一个场景和行业,如跨境电商场景,能提供报关的支付机构将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支付机构深耕某个特定的场景并围绕客户需求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则认为:“鉴于跨境支付业务已不再是新生事物,从零开始的话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因此中小支付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多转变为与成熟机构合作的模式,以逐步渗透和积累,不宜短时间内迅速扩张。”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