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隋娉娉 杨仕省 深圳报道
“新基建”概念火热,在港珠澳大桥上也有用武之地。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正好符合‘新基建’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说。《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在近5年时间内,AI、AR、VR、无人机、云平台、边缘计算等囊括在“新基建”范围的技术,都有可能应用在港珠澳大桥上。
此外,为更好地发挥港珠澳大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苏权科准备了《关于增加港珠澳大桥通行车流量的提案》和《创建质量文化生态,助力质量强国目标的提案》两份提案,在本次全国两会期间为粤港澳合作献言助力。
“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大桥”
把港珠澳大桥从“世界一流的物理大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字化大桥”,是苏权科和他的团队希望在未来3到5年实现的目标。该宏愿可以说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团队基于对交通基础设施在运维方面的深研而提出的。
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庞大,但其中也有不少设施已经到了二三十年的易损期。而目前,每家桥梁业主单位主要是做后期的完善工作,在建、管、养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苏权科表示,一旦港珠澳大桥数字化成果结出并推广,那么桥梁的运营和维养随着时间流逝而可能出现的问题就都会得到尽快解决。有关桥梁哪处改修、该何时修的问题,也能够利用智能化运维来进行科学判断,既能够节省资源,也能争取效益最大化、延长大桥的使用寿命。而桥梁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的变化、交通运行的状况也都可以获得实时反映和评判。
记者了解到,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大桥于2003年8月启动前期工作,2009年12月开工建设,2018年10月正式营运。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在2017年曾建议,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配合管养运行港珠澳大桥。
在正式运营后一年,国家重大专项“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国家运用综合技术建设数字大桥“新基建”的概念相继出炉。
“我们现在采用智能化手段,利用机器人、无人机、水下潜水艇等来勘察,然后把智能化数据,包括云平台、边缘计算、传输技术集成,以及AR、VR等可视化的手段运用起来,全面检测从空中到地下,从水上到水下,从内到外所有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进行综合评估。”苏权科讲道。
他同时介绍,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预计于2022年初步结出成果。届时,中国的桥梁智能化运维在国际上将处于先进行列,且国内所有的跨江跨海大桥都能够受益。
推动车辆保险三地互认、无人驾驶货车运营
除数字化转型,有关粤港澳三地车辆保险互认制度也在近期多次被建议实施。
苏权科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关于提高港珠澳大桥通行车流量的提案》中建议,放宽车辆配额数量和降低车辆配额资格限制;研究进一步简化手续及降低跨境成本的措施,如推动实施车辆一地保险保三地的政策。
而于5月14日晚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中 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汇 管理局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同样提出了完善跨境机动车辆包线制度,“对经港珠澳大桥进入广东行驶的港澳机动车辆,实施‘等效先认’政策,将跨境机动车向港澳保险公司投保责任范围扩大到内地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保单,视同投保内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这意味着,今后港澳居民通过港珠澳大桥进入广东,其在港澳购买的机动车责任保险在内地也有效,与内地的交强险作用等同,不必再另外购买。
此外,无人驾驶也有望在港珠澳大桥上进行测试和运营。苏权科说:“无人驾驶意义重大,比如此次疫情中,疫区的货车司机不能随意进出,但如果用无人驾驶,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胡剑江同样建议称:“如能在港珠澳大桥开通无人驾驶货车物流专线,对于大湾区率先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都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