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日前,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最新通知:决定自6月4日开始,对第五批排除加征有效期延长产品清单(340亿关税排除清单内产品)内超过八成的产品恢复加征25%关税。
据本报记者了解,原340亿关税第五批排除产品清单共有89项,本次获得延长有效期的产品仅有16项,未获得延长有效期的产品有73项。也就是说,美国这次决定对其中82%的产品要重新加税了。
对此,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美问题专家刘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执行过程中,美国的这些做法不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下一步发展。
“美国恢复关税对于中国企业的对外出口肯定会有一定影响,但这个影响又要集合每个出口企业自身情况来评估。有些企业产品短期内可替代性不高,即从美国国内或者第三国暂时无法采购到,则美国进口商可能将主动承担增加的关税;但如果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可替代性,则美国进口商可能会选择从第三国等国家进行采购。”专注国际贸易与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浙江千寻律师事务所朱海成律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不过在朱海成看来,结合目前国外众多国家和地区依然严峻的疫情,中国企业对美出口还是会具有一定的优势。
恢复加征25%关税
据记者了解,此次美国恢复加征25%关税的产品,主要来自于2018年7月6日正式开始执行的340亿美元关税加征清单。
在2018年4月,美国政府发布了对中国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中国输美的1333项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第一批340亿美元清单于当年7月6日开始征收,第二批160亿美元清单于当年8月23日起生效。
因此,上述340亿美元关税加征清单是中美爆发贸易战以来的首轮清单。其中包括818个类别,机器人、航空航天、工业机械、汽车、电子烟、稀土金属和LED灯泡等产品均在清单之中。
彼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曾表示:“根据分析,美方公布的所谓340亿的征税产品清单中,有约200多亿,大概占比约59%是在华的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其中,美国企业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看出,如果美方启动征税,实际上是对中国和各国企业、包括美资企业的征税。美方措施本质上打击的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简单来说,美国是在向全世界开火,也在向自己开火。”
正因为此,在两年多的执行过程中,这340亿美元关税加征清单一共进行了八轮排除,有很多产品实际上已经被排除在清单之外。
其中,2019年6月4日,美国批准排除第五批340亿关税加征清单,排除有效期一年。也就是说,到2020年6月4日,第五批340亿关税排除清单有效期限将截止。这批排除商品清单共有89项。
鉴于该批排除清单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美国于2020年4月1日开启在线意见征集通道,就延长该批排除清单有效期征询公众意见。美东当地时间5月28日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通知:决定自6月4日开始,对于第五批排除加征有效期延长产品清单内超过八成的产品恢复加征25%关税。
按照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通知,原340亿关税第五批排除产品清单共有89项,本次获得延长有效期的产品仅有16项。获得延长有效期的产品,排除有效期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
而未获得延长有效期的产品有73项。未获得延长有效期的产品2020年6月4日到期后将移出排除清单,之后恢复额外加征关税25%。
建议企业通过第三国加工方式应对关税
今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签下贸易第一阶段协议,令持续近两年的贸易战暂息。然而,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转移矛盾频频向中国发难,一边恫吓要增加关税,一边又放话称如果中国无法履行第一阶段的协议将会撕毁协议。美国的这些动作也引发各界的担忧,担忧才休战不久的贸易战又再复战。
对此,刘博分析认为,贸易战再起的担忧大可不必,因为虽然最近中美关系趋紧,但是斗而不破的总趋势并未改变。不久前中美贸易谈判牵头人通电话,共同表示贸易第一阶段协议取得良好进展,并且同意即使在疫情下,两国预期按时履行协议承诺。“中美两国的贸易协定仍在进行中,任何一方单方面毁约都是不负责任的。”刘博对本报记者说。
据了解,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有不少企业通过转口贸易的方式来应对关税。一位来自浙江金华的出口贸易商告诉本报记者,此前他们曾先把货物运输到第三国,比如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货物到了第三国后会在保税区换柜,出第三国产地证,然后再以第三国的名义出口到美国,这样美国针对中国的25%关税就可以规避掉了。
不过,朱海成建议,不要进行第三国的转口贸易。因为这种转口贸易也许短期内能够实现规避上述关税的目标,但是美国目前对于规避各种关税的行为查处力度越来越大(反规避调查)。“也许查实的比例目前不是很高,但是对被调查的企业来说可能会面临行政上的巨额罚款乃至刑事责任的问题。因此,要杜绝通过第三国转口贸易规避关税的长期规划。”朱海成说。
因此,朱海成建议,企业可以通过第三国加工方式来应对关税,要充分了解美国海关的原产地以及第三国加工达到“实质性改变”的规定。
“有些企业计划通过将原材料运到第三国进行加工的方式规避关税,这个牵涉到这样的加工是否足以达到将产品的原产地从中国转移到该第三国的问题。后续生产加工的环节越多,在第三国额外产生的增值部分越大,则成功实现原产地的转移概率就越高。当然,我们还是要结合个案具体分析评估,建议提前咨询专业的报关员或者国际贸易律师等中介机构,甚至可以直接向美国海关那里进行咨询确认。”朱海成对本报记者表示。
而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提升产品品质最为关键。
朱海成认为,企业产品品质的差异使得企业在关税面前的表现出现了分水岭。当企业产品的品质超出了同行业的水准,且从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较难获得同品质的产品时,美国进口商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不得不承担关税以维持货源的供应。这就要求我们中国企业在品质上面下足功夫,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把产品的高品质打造出来,使得企业能够逐步掌握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主动地位。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