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0610133009Njhd02g550.png

以系统的成本观分析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评《全成本、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

伍世安 2020-6-10 16:26:51

伍世安

众所周知,古典经济学家所创立的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分工和贸易动因的经典。在此之后,经过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等阶段的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的外延得以拓展,背后的假设条件不断放松。概言之,古典贸易理论强调国家之间技术(劳动生产率)绝对或相对差异导致绝对或相对生产成本差异,新古典贸易理论强调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导致相对生产成本差异,新贸易理论则分析了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递增前提下的生产规模不同导致相对生产成本差异。

上述理论均基于“生产成本”要素分析比较优势,致使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面前,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受到一定影响,并遭遇来自各方面的批判和质疑。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但毋庸讳言,中国外贸的快速增长虽伴有科技含量的提升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但在加工贸易几近一半的格局中,其主要基于“劳动力红利”和“资源红利”的比较优势之上,从而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所以,全面把握国际贸易中的各类成本,正确认识比较优势的本质,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杨青龙博士的学术专著《全成本、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在坚持比较优势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从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角度拓展其“外围保护带”,有助于完善比较优势理论,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为我国新时代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写作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理论支点的构建。在大量阅读并对现有学术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以广义比较成本优势理论为理论支点,进而系统探讨了国际贸易产品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四大子成本。

该作一是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概念,认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或地区)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社会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要素的代价总和,具体表现为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四种形式及其演进的层次态。这一定义具有广域意义,从理论上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将“成本”视为单一的“生产成本”的狭隘认识,深化对“成本”这一经济学基本概念的哲学解释,从实践上有助于克服传统的只关注国际贸易中的直接成本和微观成本的狭隘做法,提醒人们要透过国际贸易,全景式地观察和分析一国的真实成本和支付代价,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和战略;二是提出了“全成本塑造比较优势”的核心命题。作者依托“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概念,在坚持比较优势理论硬核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代际成本等在内的‘全成本’是形成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核心命题。也就是说,在形成一国比较优势的过程中,既应考虑人与物打交道的成本,也应考虑人与人打交道的成本;既应考虑经济系统成本,也应考虑经济-社会-生态巨系统成本;既应考虑当代成本,也应考虑未来成本;既应注重对成本进行空间维度的拓展,也应注重对成本进行时间维度的拓展。只有进行全成本的比较,才能形成真实的比较优势,产生国际贸易的不竭动力和比较利益;三是初步厘清了“全成本”系统与其四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作者以“成本的本质是使用要素的代价”为线索,分析了全成本与其子成本之间的关系,认为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对应于人与物打交道的过程,是使用生产要素的代价;交易成本对应于人与人打交道的过程,是使用制度要素的代价;环境成本对应于人与生态环境打交道的过程,是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代价;代际成本对应于今人与后人“打交道”的过程,是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代价。作者进而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探析了上述四类成本演进的层次态机理,运用数理分析,勾勒了四类成本合成的全成本比较优势模型,据此提出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若干政策和策略。

总之,该作文献翔实,综述全面,评述得当,观点鲜明,结构清晰,推理严密,语言流畅,结论可信,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著作。

然而,学海无涯。希望作者沿着既定的学术方向和研究思路,进而在如下几方面深化和拓展:一是全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已有学者运用杨青龙所提出的全成本理论,分析我国稀土贸易代价及其战略调整(参见方虹、王红霞:《基于全成本视角的中国稀土贸易代价及战略调整研究》,《财贸经济》2014年第3期),表明该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二是广义比较收益优势理论的构建。现代国际贸易已从传统的比较成本优势竞争转向比较收益(附加值)优势竞争,从供给推动转向需求拉动。虽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犹如硬币的两面须臾不可分,但在探讨了同一收益之下的不同成本的广义比较之后,有必要进而探讨在同一成本之上的不同收益的广义比较,建构起广义比较收益的优势理论;三是广义成本-广义收益分析框架的搭建。在分别探求了广义比较成本优势和广义比较收益优势之后,可以运用和借鉴新古典的均衡分析方法,最终构建起广义的成本—收益关系、供求结构和福利理论,从而为创建顺应新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许需要毕生的精力,希望勇者前行。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