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0621220737D2Y89RUgjr.jpg

复苏路上谨防乱投医 中国经济仍需防范六大风险

张智 2020-6-21 23:51:42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全球经济贸易体出现二战以来最大一次停摆。中国最早受到疫情冲击,也最快控制住疫情,最先实行复工复产。

“目前,我国以复工复产为先导、供给面修复为标志的行政性复苏已经完成。中国在一个月内迎来疫情发展的拐点,两个月实现疫情防控的胜利,三个月我们的生产和供应链得到恢复,四个月增速由负转正,五个月实现服务业由负转正,全程保持就业和资产市场基本稳定,不仅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说明经济的生产供应能力没有遭到系统性破坏,而且说明供给面已经得到基本复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中国政府债务研究中心主任刘晓光表示。

但在以需求扩张为先导,经济循环修复为最终目标的第二阶段市场型深度复苏上,前景仍然不明。按照现在的经济指标来看,供给复苏快于需求;工业复苏快于服务业;投资快于消费。

“现在的经济复苏稍稍处于复杂的阶段,既看到供给出现强劲复苏,出现正增长,另一方面需求也持续低迷,处于负增长。所以,我们对于未来究竟会走上什么样的方位,其实存在着一些迷惑。”刘晓光说。

基于此,未来中国经济会怎么走?

调整修复

近日发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在疫情的救助和行政力量推动下,复工复产进度好于预期。

在刘晓光看来,这得益于战胜疫情的速度较快,大部分企业的停工停产都没有超过三个月,保证了市场主体,能在疫情消散以后很快恢复生产。

同时,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我国也守住了经济底线,包括就业、物价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为全年的经济复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目前,高技术工业增速已经反弹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服务业5月也出现了转正。总体来讲,供给侧在疫情大肆探底之后很快修复。

需求侧也在持续修复,但由于受到疫情的冲击更大,恢复的时间更慢。

出口方面,经受住上半年最为严峻的考验之后,现在积极信号不断增多。二季度出口增长较一季度显著改善,预计会正向拉动超过GDP1个百分点之多。

“下半年我们认为出口还是有一定支撑的,最终全年结果会好于全年预期。”刘晓光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供给恢复快于需求,物价回落明显,非食品CPI和核心CPI都在持续走低,PPI跌幅也在持续地扩大。工业行业里价格出现下跌的行业比例在快速上升,这个上升实际会和2012年那轮通缩看起来形状已经有点相似。这种变化已经说明内需矛盾开始变得更加突出。

从小的方面说,在供给端内部也出现工业强于服务业,需求出现投资强于消费,本质上都是指向最终消费不足或终端消费不足。这个不足也意味着下半年经济主要矛的盾转换,需求不足取代供给成为经济复苏最大障碍。

对企业来说,一个新的挑战是,复工但是很难达产,保持就业但不充分,这导致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绩效恶化。

CMF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96%左右的小微企业都已经复工,但达产率最高的制造业企业也不到60%,很多行业平均下来50%多。市场需求不足成为企业运营面临的主要困难。同时,消费低迷也成为整个宏观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对于中小企业的救助要迅速到位,在救助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救助、供应链救助以及其他的短板救助,要转移到给中小企业订单,通过大河涨水小河满,市场需求的急速提升,给予企业,特别是边际这些企业以订单需求、利润,从而使它走上一个自我良性的复苏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

总体来说,我国经济复苏走到以行政性以复工复产为主导的供给侧修复推动的解决复苏阶段已经完成。在刘元春看来,这与我们在前期举国体制下进行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是同出一脉的,显示了我们党领导一切,举国上下一盘棋的显著制度优势。

六大风险挑战

目前,中国经济复苏仍面临着挑战和风险。

虽然疫情上半年已经造成了全球的停摆,但目前疫情还没有迎来明显的拐点,疫苗研发也存在不确定性。近期,北京疫情升级,也影响到需求的恢复和信心。

在刘晓光看来,疫情之后,经济出现的潜在增速显化的问题,以及新常态化问题,是接下来两年的新形势。他警告,在复苏的路上,还需要解决六大风险挑战。

比如,疫情发展存在变数,外部形势严峻复杂,需要坚持底线思维;需求修复严重滞后,供需缺口在持续扩大,需要全面扩大内需;内部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可能显化,需要压实“六保”任务;市场主体心理变化,行为模式趋于保守,需要一剂“强心针”;政策传导存在阻碍,相关机制有待理顺,需要完善宏观调控;趋势力量逐步显化,潜在增速可能下滑,这是下半年可能遇到的情况,需要改革促进动能转化。

按照预测,全年经济增长2.9%,但出现逐季回升的强劲复苏态势,二季度是2.5%,三季度是6.5%,四季度是7.5%。这个增速相比去年有所回落,但相比全球的增速明显高出5%-8个百分点,占全球比重也会提高1个百分点,所以,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实际是提高的。

不过,刘晓光也建议,要科学规划2-4季度经济社会发展隐含的经济增长目标指引,建议以2-4季度实际GDP增速作为翻一番目标的合理衡量指标,以此确立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定位和发挥预期引导作用。

同时,把握第一阶段经济复苏带来的信心提振窗口期,把政策的预期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提醒,面对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体制性的矛盾和问题,周期性的矛盾和问题相交织,并且叠加了疫情冲击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特别要讲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能病急乱投医,把所有的问题混为一谈,不假以区分,用同一味药。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条应对冲击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