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晓梅 冉学东 北京报道
2020年注定是动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以及中美问题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突围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有达沃斯,东有雁栖湖”。8月7日,在阿拉丁控股集团与经济观察报联合发起并主办的第二届雁栖湖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在未来5年到10年将持续低迷,中国也将面临“量”和“质”两方面挑战。
他认为,内循环和外循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不矛盾的。内循环是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和主要动力来源,能够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其内涵包括大幅度提升中国的最终需求、建立统一大市场以及科技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外循环则可以带来“质”的提升,要求中国持续学习,让开始领先的科技走向世界,最终做大做强。同时,他还指出,城镇化是内循环的根本;包括医疗、教育在内的城市基本服务要进一步加强。
疫情仍然很严峻。“当疫情从阻击战、遭遇战、总体战向持久战转变,宏观经济政策和战略思维需要再调整、再定位。”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
他坦言,宏观目标的调整要中期化统筹,在发展理念里增加风险理念、安全理念,其中很重要的是在实体经济循环中增加金融风险;疫情的常态化会导致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一定要看到风险和机遇,安排好微观族群的生活和工作。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逐步复苏。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大幅回升转正至3.2%;二季度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下滑转负至-0.1%;得益于GDP增速回升转正,二季度名义GDP增速也上行至3.1%。二季度经济“量升价跌”,整体呈现“复苏”格局。
“但在全球化倒退,多边体系倒退,区域化扩展,美国退群的影响逐渐上升的情况下,中国的外贸、投资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同时,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在阶段性扩大和上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
他认为,中美的战略竞争将是长期的。中国在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的情况下,要收缩和规避风险,深耕东亚生产网络、“一带一路”以及构建跨境创新网络。他建议,未来30年,中国企业家应该做好创新的准备,同时要做到合规,并提高产业链水平和产业基础能力。
未来的中国仍然充满信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论坛上表示,世界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中国在与世界经济交往中将充当发动机的角色。把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激活,潜力充分释放,不仅可以带动中国经济,还会对世界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在世界经济恢复的过程中,中国因素将会逐渐显著,为之后处理各种国际关系扩展了战略空间。
张立群还认为,中国应该通过补短板、激活内需,真正把中国经济的大循环畅通起来,带动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为世界经济摆脱困难提供支持。
未来还充满不确定性。“去拥抱挑战,拥抱所有的不确定,这样的人生和国家才有资格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雁栖湖论坛发起人、阿拉丁控股集团董事长阳仁强如是说。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